为什么清朝宫中的满汉全席被当时的北京人列为首都“十可笑”?
满汉全席是中国最著名的宴会。第一,花样多,各种美食加在一起,多有182种,少有64种;第二,出身好,源于清朝宫廷,皇家朝廷大员享用过。所以很多人一听说满汉全席,就会全身僵直,肃然起敬。由于满汉全席来头颇大,各地繁衍了许多版本。此前,一家餐馆做广告,声称可以做满汉全席,而且还是“正宗”的。
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纯粹是老虎闻鼻烟——没有影子的事。宫中从未有满汉全席。
清朝宫殿里有很多晚餐。每逢朝廷仪式和重要节日,皇帝都会宴请文武百官。这种宴会一直分为“满宴桌”和“汉宴桌”,各有规格,不相混。满席定六等,汉席分五级。一等满席,一般用于皇后葬礼后的感谢招待会。它的标准是每桌白银八两。一流的汉席主要用于在朝廷开业时招待考官。一等汉席没说用多少银子,但是上菜有规定,每桌23碗,另外8碗果食,3碗蒸食,4碗蔬菜。食材,但鱼、鸡、鸭、猪等常见的东西,至于燕窝鱼翅等,想都别想。
清朝宫中的汉宴不是现在做的,而是在宴会前一天制作的,用盘碗盛好。餐饮主管部门光禄寺官员亲自检查后,“按桌包红布,覆盖红负担”,派专人整夜守卫,第二天送到宴会现场。这道大路菜本来就是稀松的,而且是隔夜的颜色,不闹你跑肚拉肚拉肚,就算好,哪里还有味道可言。当时的北京人已经把这种“宫廷大宴”列为首都“十可笑”。
虽然清朝的汉席就是这样一种商品,但许多美味的官员仍然以参加宫廷宴会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食客的意思不是吃东西,而是品尝伟大的皇帝的善良。
清朝朝廷宴会从未见过满汉全席,但皇帝和太后的一日三餐确实是满汉一体的,很多都挺“家常”的。就像光绪七年(1881年)的正月十五,光绪皇帝的晚餐,连菜带汤都只有40 道左右。虽然有菱角火腿、鸡丝炖鱼翅等精致菜肴,但也有炖卷心菜、豆芽炒肉、醋白菜等。。。这些菜和人们吃的没什么区别。
至于满汉全席梨片拌蒸果子狸、烂蒸鲱鱼、西施乳、风肝拼螺片、奶油鲍鱼、婆参蛤蜊鸭、松子炖龙胎等,在宫中找不到依据。有些纯粹是胡说八道。例如,香港满汉全席中有一个松子炖龙胎,即炖鲨鱼肠。皇帝自称龙子龙孙,怎么能用这样的菜名呢?自己吃自己?再比如扬州满汉全席蒸鲱鱼,也不可能源于清宫。鲱鱼确实进贡了宫廷,为了保鲜,还要迅速从江南连夜奔赴京城。后来有官员说明这一举动劳民伤财,康熙皇帝下令“永不进贡”。以后皇帝再也没有吃过鲱鱼了。
满汉全席虽然历史无证,但却是“拉旗做虎皮”的作品。但毕竟各种版本的满汉全席汇集了当地的饮食精华,比宫廷的饮食高出几筹,不能完全否定。虚名求其美味,即使吃了满汉全席。
为什么满汉全席被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