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东汉四国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东汉最初是四国的力量,所以除了魏、蜀、吴,还有另一个国家吗?是的,这个国家是位于北方的燕国。我们说,虽然燕国的地理位置与春秋战国时期相似,但它们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但这两个燕国并不重要。三国时期的燕国包括今天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一些地区。
[img]245150[/img]
说到三国时期的燕国,应该和董卓有关。曹操和袁绍当年发布了讨伐文,号召天下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董卓担心自己无法应付,于是派亲信到各地守卫,以遏制和抵抗各方势力。在同乡徐荣推荐的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严刑重法,打击豪强势力,使行政通行,羽翼逐渐丰富。不久,中原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
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然后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扩张疆域;还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仿佛是辽东王。建安九年(204年)因病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由于公孙度的进取精神和艰苦管理,辽东在汉末三国战争时期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一度繁荣了这里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img]245151[/img]
这个燕国只存在了48年,后来在公孙度的孙子孙渊手中被曹魏政权摧毁。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只写《三国演义》而忽视了中国东北的燕国呢?罗贯中忽视了以下原因。
1、三国时期,君主抢夺的土地主要是中原。中原经历了几代人的繁荣、高地形和丰富的财产。位于中原中心的蜀国不仅是大家的目标,也是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各政权主力军都在抢夺中原主权,自然没有时间考虑辽东半岛等东北地区,如公孙度所在地。这也给公孙度的辽东半岛带来了休养和休息的机会。
二、公孙度自居辽东,开始采取平衡外交,不大张旗鼓地称王称霸。虽然公孙度在辽东苦心经营,开疆扩土,但并未染指中原地区。即使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也没有大张旗鼓地称王称霸。辽东半岛的公孙度表面上是东汉政权的一个领土,一直被中原各方所忽视。直到公孙度的孙子掌握了政权,曹魏政权才重视。经过48年的时间,司马懿后来灭亡了。
第三,《三国演义》所写的历史主要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争霸中原的战争,不涉及广东、福建、海南等当时偏远人口稀少的地方,东北和偏南地区。
[img]245152[/img]
而且,边远地区自立为王的小国并不少见。和公孙度一样,他们当时也不出名。三国主要关注中原势力,罗贯中不太关注公孙度等地方势力。更何况公孙度和中原势力的交集很少。
鉴于上述原因,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三国与中原作战的故事,并没有将位于关外的辽东半岛放入小说中进行渲染。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关系。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地区。即使在清朝,辽东半岛和其他地区仍然被朝廷中央集权所忽视。
东汉末年明明,四国鼎立 还有一个国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