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二十多岁时,从征服黄巾军开始。他认为国家取贼立功是他的愿望。从那以后,他已经快40年了,几乎没有一岁不出征。不幸的是,他终究没能统一国家。如果说原因,最直接的就是看军事。打败袁绍后,曹操至少有两次机会统一世界──赤壁和汉中之战。赤壁之战的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荆州投降是当时北方初定的。刘备被他视为心腹之患,一路逃走,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孙权的信来看,他相当傲慢,认为江东是囊中之物。
但事实上,他在收服荆州后立即攻打江东,已经是因为冒进而失策。贾诩还劝他:“若乘旧楚之饶,为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而且曹操之不听而冒进,一是他把孙权当成了一个儿子,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没想到,孙权的野心并不比袁绍等人小,鲁肃曾当众对孙权说:“愿至尊威德加入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孙权笑了,可见他早就不讳言自己称帝的野心,又怎么能轻易投降呢?刘聪之降承载着刘表的不进取、明哲保身,而孙家的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雄心勃勃的人,曹操想得太简单了。
第二,他低估了刘备。刘备和他交手多年,一向被动,以走为上。但是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诸葛亮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他建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尤为重要,这确保刘备有资格争夺自己的领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成为当地军阀的附庸。刘备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却突然反败为胜,占领荆襄,与孙权合作,为世界奠定了三分之一的基础。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联盟,曹操只面对孙权的强敌。即使赤壁失败了,他也可能找到机会再次获胜。然而,当三股力量相互参与和限制时,要打破平衡并不容易。例如,建安二十年来,孙刘两家迅速为荆州大打出手,张鲁一投降曹操,两家立即划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到蜀中,孙权以10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给诸葛亮送了五斤鸡舌香,“以表微意”。想到这个时候挖墙角,显然已经太晚了。谁让他煮酒谈英雄的时候没有除掉刘备,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img]115787[/img]
赤壁战争结束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大部分是他精锐的青州士兵)暂时难以恢复,马超和韩遂甚至趁机占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处于危机之中,迫切需要修复。他没有时间照顾他。他不得不坐视刘备侵占荆州挥手益州。从那时起,他的战争性质已经从扩大的统一战争转变为战略要地的竞争,三场拔河战争开始形成。
汉中与刘备的战争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曹操可以选择继续向蜀国挥手。司马懿建议,刘备第一次获得益州,基础不稳定。如果曹操利用汉中的势头来寻找西川,另一边就会“崩溃”。曹操用名言回答“既得龙,复望蜀乎”。当然,曹操也有他的考虑。他可能受到赤壁长期作战的教训,不再希望敌人自动崩溃。此外,刘备已经从荆州赶回来,孙权也可能犯境。60多岁时,他选择了保险的做法,想依靠中原富足的徐图。出乎意料的是,四年后,汉中被刘备占领,曹操在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死亡。
曹操不能统一世界的秘密:内部问题让他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