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中使用的一种特殊风格。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与古文相比)、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包括八股,称为八股文。“股票”或“比较”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起源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际,所以多科为进士一科,都改试经义,文体不规范,不一定要求对战排偶。但有些考生不自觉地用排比笔法,写类似八股文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有明确要求。在成化时期,经王盆、谢迁、张茂等人提倡,八股文更加繁荣,并逐渐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程式。此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一直沿用到戊戌变法后才被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征大致如下:1。题目全部使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固定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组成。 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制。明初制度:乡试、会试,以五经义一,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以700字为准。书写也有格式。
明清时期,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方和私立学校的必修课。从儿童考试到乡村考试和会议考试。如果你不能写八股文章,你就不能通过科举考试,也很难成为一名官员。八股文章的唯一目的是处理科举考试,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讨厌八股文章。它最终被废弃了,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性。
什么是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