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到清末持续了1000多年。其中,明清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做“八股文”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9338[/img]
所谓八股文,简单来说就是把文章分成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对文章的格式、语气和内容有严格的规定。因为八股文要求考生模仿古语“代圣人说话”,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者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重要的弊端。
历史上对八股文有很多负面评价。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八股文进行过这样的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烧书,而人才的毁灭比咸阳郊区还要糟糕,但也有460多人被骗了。这是八股文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的直接等号。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中也讽刺了八股文的不合时宜。@ 清代著名学者钱泳和李慈铭也对八股文发表了非常负面的评论。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对八篇文章发表不好评论的人本身就是八篇文章的受害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渊博,文章写得很好。但它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出名。由于多次考试失败,他们在诗歌作品中责骂科举制度、考官和八篇文章。这就像今天很多人在买股票时赔钱一样。责骂中国证监会是事实。
[img]49339[/img]
当然,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缺点,这不仅是读者所知道的,也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八股文的存废之争从未停止过。但最终,清朝的统治阶层决定坚持八股文科举考试。原因是什么?
原来,虽然八股文很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 八股文考试的内容来自四书五经。这些书在当时很受欢迎,价格也是公众可以接受的。这样,京城的学生和千里之外的边疆学生都有统一的教材。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让贫困学生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否则,如果考试内容多种多样,在当时书籍不流行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可以买很多书供孩子学习,而穷人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买不到书。这相当于关闭了贫困学生登上梯子的机会。
@ 八篇文章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这样评分考官也可以相对公平和公正地评分试卷。只要考生的八篇文章在各个方面都符合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被淘汰。这也相对减少了调查欺诈的情况。
[img]49340[/img]
@ 虽然八股文的内容很空洞,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是信手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可以说深恶痛绝八股文,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如果八股文章做得好,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果你想写诗,你可以写诗,如果你想赋予它们,它们都是鞭子、痕迹和耳光。如果八股文章不讲究,你可以做任何事。它们都是野狐禅和邪恶恶魔。”
有人说八股文学的内容空洞无用。但事实上,明清统治者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并不打算让学生学习经世致用的科目。八股文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在世界各地的学生中选择最愿意努力的人。至于具体的工作能力,考试后慢慢培养也来不及了。只要学生愿意努力工作,能吃苦,就不用担心学不到具体的工作和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实际上与我们今天的高考非常相似。虽然我们今天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绝大多数知识永远不会被使用。高考就是选择最努力的学生,而不是最聪明的学生。
所以,即使现代人能穿越明清时期,谁能想出比八股文更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科举制度呢?
既然八股文有很大的弊端,为什么清朝的科举还是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