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诞生于明朝,并开始“发扬光大”。在它诞生之初,它实际上只被用作科举考试的辅助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测试学生水平的主要标准。由于科举考试是古代进入官员的主要途径,八股文最大的危害是破坏官员的治理,进而危害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自然会受到损害。
八股文的出现与发展
朱元璋成立明朝后,立即在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举行科举考试。虽然明初科举对制度和问题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写作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偶尔或者分散也没有规定。这一时期对考生的限制不是很严格。
[img]439304[/img]
明宪宗成化时期,在王鳌、谢迁、张茂等人的倡导下,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注重法律和步骤的问题,并逐渐开始形成严格的程序。
到成化23年(1487年),科举考试开始正式从考试“经典”到考试八股,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写作,内容必须使用古人,句子长度、简单、语调也要求相对写作,甚至文章字数严格限制,不再允许学生违反注释和自由发挥。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实际上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分别由八个部分组成:破题、承题、开题、入题、开股、中股、后股、束股。所有的主题都来自四书五经的原文。最后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个对比的文字,总共八个。
事实上,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八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是方便考官比较学生的写作风格和知识,这是科举考试的辅助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篇文章开始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考官评价的第一件事是文章是否写得很漂亮,至于内容已经变成了@ 本末倒置可谓本末倒置。
明朝灭亡,但八股文并没有消失。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依然沿用明朝的八股文,直到康熙短暂废除,但立即恢复。从那以后,直到光绪28年(1902年),八股才停止在科举考试中使用。
科举作为古代选官最重要的手段,八股文的危害自然直接体现在官治败坏上。虽然八股文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要求很高,写的文章确实赏心悦目,但我们应该知道科举是用来选择治国官员而不是作家的。这篇文章能很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吗?
[img]439305[/img]
八篇文章的主要缺点是浮华。因为考官主要看文章是否漂亮,考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如何让文章看起来更好。然而,很少有人研究内容是否充实。这篇文章很好看,但它通常是空的。可以说,科举考试已经变成了一场文字游戏。此外,题目仅限于“经义”,完全束缚了读者的思想,导致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失去了选仕的实际作用。
八股文的直接危害是破坏官治。在八股文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为了结束,读者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政治、社会、民生等实际问题,而是用一生的经验研究八股文的写作方法。用这种方式选出来的官员,绝对是吟诗引经的好手。但说到治国理政,只能听天由命。当朝廷充斥着这样的文人时,国家怎么能治好,怎么能快速发展呢?
一旦整个官员管理失败,危害将是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民生、科技、文化等方面无疑不受严重限制。特别是在清朝中后期,当世界进入快车道时,这些整天吹嘘诗歌的老人坐在朝鲜。他们思想僵化,目光短浅。他们如何引导整个国家与世界接轨,国家如何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历史上的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