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考试风格,是对考生文章写作方法的严格规定。“八股文”诞生的原本目的只是为了方便考官判断考生的写作风格和知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测试学生知识的唯一标准,受到了批评。
“八股文”诞生于明朝,这是一种考试风格
[img]481015[/img]
朱元璋成立明朝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虽然明初的科举考试对制度和风格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具体的写作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考生可以随意回答对偶或散文,因此限制不是很严格。
明宪宗成化时期,在王鳌、谢迁、张茂等人的倡导下,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注重格律、步骤的问题,并逐渐开始形成严格的程序。
成化二三年(1487年),朝廷下令科举考试由“经义”改为八股文,即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以八股的方式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这叫代圣人说话,句子的长度、单词的简单性和声调都要求相对成文,甚至文章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同时,讨论的内容必须以朱的《四章集注》为准,学生不再允许违反经络注释和自由发挥。
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八股”实际上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后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两个对比的文字,共八个。
八股文作为一种严格的文章格式,其最初的目的只是方便考官比较学生的写作风格和知识,只是科举考试的辅助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股文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也成为考官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
明朝灭亡后,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恢复科举考试,仍然使用明朝的八篇文章,虽然在康熙时期短暂废除,但很快恢复,因此时期已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直到光绪28年(1902年),才真正开始停止。
[img]481016[/img]
“八股文”也可以写得很漂亮,但单一的考试内容决定了它的僵化
在我们的日常考试中,作文经常规定“诗歌除外”,因为诗歌太难判断。如果“八股文”只是一种考试风格,只是限制了考生的写作方法,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
先来看看王鳌写的一篇“八股文”。不得不说,作为提出八股文的官员之一,王鳌的《人民足,谁与缺》真的很美。
王鳌的《人民的足,谁与缺》(论语·颜渊)人民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盖君之富,藏于民也,民既富,君怎么能独贫?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盖谓:公之加赋,用之不足;欲足其用,先足其民意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一一征而征,不为李民自养之计,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聚敛。【开始】间阎内,是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无虑。田野之间,如茨如梁,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悔。人民既足,君为什么独贫?【入题】我知道藏诸鹿阎的人,君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是为了我的财富。储存在田野里的人,君得而用,不用积之仓颉,然后为吾有。[起股]取之无穷,何忧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有事而无备?【中股】牺牲烂盛,足以作为祭祀之供;玉丝篮,足以资朝聘用。借说不足,人民自有给予,哪个不足?足以满足客人的需求;车马器械,足以用来征伐,借口不足,人民有自己的回应,哪个不足?【后股】上诉!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正因为如此,何必加赋以求富!【束股】
[img]481017[/img]
王鳌的《人民足,谁与缺》讲的是“藏人民”的问题。从这篇文章来看,不仅格式严谨美观,而且内容丰富,讲的是朝政大事,与后人内容空洞、只注重文章本身是否美观的“八股文”完全不同。
如果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当前的政治事务和政治策略,那么可能没有人会写像王奥这样的文章,但问题是“八篇文章”不仅严格规定了考试风格,而且严格规定了考试内容,规定考试问题必须来自四本书和五本经典的原文。
你知道,四书五经总共有这么多单词,可以作为考试问题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测试越来越少,不仅考生回答限制越来越大,甚至考官也更困难,所以考官必须从四书五经典选择几个单词组合,形成考试问题,这种无拘无束的考试问题,让考生如何回答?
[img]481018[/img]
因此,无法在内容上创新的考生只能在文章的表面上下功夫,最终形成浮在表面上、不注重现实的弊端,考官也是如此。由于内容是一样的,不够好,他们只能从文章的表面上判断高低。谁的文章写得漂亮,谁就能取得好成绩。
久而久之,为了高中,学生们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努力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再关注世界大事。考官们尽最大努力制定试题,而不是调查学生的知识。以这种方式选拔的官员绝对是吟诗作对、引用经典的好手。但是,要说治国理政,牧守一方,只能听天由命。
八股文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明清学生有多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