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八股文,大家都知道是明清读者求名的应试文体。但是对于八股文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明朝还是知之甚少。事实上,在唐宋时期,作文应试文体的基本格式已经在科举学者中规定,但为什么八股文独自出现在明朝呢?这也要从八股文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8229[/img]
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但实际上早在唐宋就有了它的雏形。唐代科举考试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是明代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代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就是把背诵的经书藏在两端,中间只开一行,把纸剪成帖子。唐朝首先采用口试的方式,让应试举子回答经义,然后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叫“墨义”。
[img]48230[/img]
宋初沿用这个制度。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考试举子的负担,他废除了考试经典。考试范围仅限于朱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在《孟子》的合称中,试题也取自《四书》中的文句,后来的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元代仁宗延佑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一本叫王的书写了《书义矜持》,提出了“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所以举子考试都是八比体作文。
早在唐宋就有了八股文的雏形,为什么独自出现在明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