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记载的医师考核制度是周朝。据《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年底检查其医疗事务,制作其食品。一切都是第一位的;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说明当时有一套医生考核、晋升、薪酬的等级制度,尤其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
古代医生收到红包是公开的。
“红包”是古代医生的主要收入之一。给医生送“红包”也是古代病人寻求治疗的传统,即使在皇室也不例外。据说收不到红包的医生可能是庸医。当时,唐高宗李志“头晕目眩,眼睛看不见”,邀请了许多著名的老师,使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无法治愈。
后来,御医秦鸣鹤大胆采用了“放血疗法”。一开始,武则天强烈反对“放血”。看到奇效后,武则天亲自给秦鸣鹤发了一个大红包,即《大唐新语·奉承》中记载的“以宝为遗”。
在古代,“红包”在医疗中很流行,但医生习惯于收到“红包”,宫廷和民间也是如此。明初杭州有个医生叫陶华。根据《杭州府志》,陶华“治伤寒,一服而愈,神效莫测,名动一时”。但是,如果你想请他去看医生,没有大红包是不能请他的。“非重贿,不能致”。
在古代,医生大多在家接诊或出诊。看病没有“统一价格表”,价格也不明确,但有“潜规则”:诊疗费用和“红包”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患者的社会地位、贫富和医生的声誉。富人可以多收,穷人可以少收,甚至免费收。
在古代,医疗存活率至关重要
在古代,医生的评估是由政府专门负责医疗事务的官员进行的。他们的职称分为医生、政府、历史和学徒。这里提到的“医生”不同于后代指的医生,而是管理医学领域的高级官员。
唐代设“太医署”,清代设“太医院”。其职责是“掌医之政令,为医事聚毒药(即各种药物)”。到年底,对登记的医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决定其工资。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从医生那里治疗病人的存活率。当时医生的治疗记录叫“医案”,是医生记录的治疗结果。当时规定,任何因医生诊断和治疗无法治愈而死亡的,医生必须及时写出详细的死因,并在年底报告,负责医疗事务的官员应仔细审查。
医务工作者,唐代太医署的官名。按医术分为:上班,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班,十全六。可见当时的医术已经相当精明了,即使是中下级的医务工作者,十有六七名患者可以康复。
宋代收“红包”很危险
宋代杭州有一家名为“安济坊”的医院,就是这样评估所辖的医生:每年治疗1000多人,完全8人,一个奖励盘;每年治疗500人以上,完全8人,奖励20贯;每年治疗1000人左右,完全9人有特殊奖励。同时,管理“安济坊”的僧侣,如果三年内治愈1000人,将赠送紫衣和祠堂盘;如果医生以无病人的身份假装或捏造病人,骗取钱米,将给予100根棍子。此外,如果医生向患者收取钱、米或银,一旦核实,轻人将给予100根棍子,取消年薪,取消医疗资格,重人将充军。
古代医生也收红包。宋代收[红包]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