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首都。崇祯皇帝朱因检因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从此后的发展来看,崇祯皇帝南迁,明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宁愿上吊自杀,也不愿南迁呢?
朝廷因南迁争论不下,崇祯犹豫不决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称“大顺”,改元为“永昌”。此时的情况对明廷已经极其不利,农民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此外,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瘟疫持续了十年,京师随时都有被围攻的危险。
因此,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瑞建议朱由检放弃京师,尽快南迁。李明瑞的建议显然说服了朱由检,但朱由检还是很难下定决心,所以他对李明瑞说:“你和我在一起,但是外面的大臣不做。”李明瑞继续劝说:“命运微密,当圣心内断时,不要担心吃肚脐。”。意思是当断就断,千万不要犹豫。
[img]335168[/img]
在朱由检的犹豫中,南迁事件一直拖延到三月,此时李自成已经一路势如破竹地直驱京师而来。然而,即使在这个关键时刻,朱由检仍然不愿意承担放弃北京大师的责任。虽然他正式提出了南迁的建议,但他仍然以李明瑞的名义提出。他对大臣们说:“李明瑞建议我南迁。国君死于国家,我会去哪里?诸卿又劝我教太子先去南京怎么想?”
结果,这一意图确实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在陈演的示意下,兵科对事中的李时亨说:“朝南奉太子,诸臣的意愿是什么?唐肃宗灵武的故事是什么?”
陈演甚至威胁说:“不杀李明瑞,不足以安心。不杀李明瑞,为什么要治天下?”结果事情走到这一步,再也没有人敢提南迁,朱由检最终因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而放弃了南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南迁确实很危险
那么,如果朱由检坚决南迁,有可能成功吗?事实上,即使朱由检真的下定决心南迁,这件事仍然很难成功。原因如下:
[img]335169[/img]
1、南北被义军隔开,南迁太危险了。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在北方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从北京到南京的大面积地区都是起义军的活动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贸然南迁,护卫兵力太少,就会变得极其危险;如果护卫兵力太多,行驶速度会受到严重影响,目标太大,难免会陷入义军的沉重打击。
2、朝臣争执不下,无法达成协议。对于南迁这样的大事,由于大臣们争论不下,总是很难做出决定。事实上,大臣们反对的原因只有三个。首先,南迁的道路是危险的,他们的生命是重要的;第二,大臣们多年的基础和积累的财产都在北京。他们放弃这些南迁并不容易;第三,太原落后后,李建泰曾建议护送王子南迁,以便做好准备。然而,一旦主要是南方,北方大臣应该如何生活?虽然明廷有很多危机,但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面红耳赤,完全无视国家的生存。正如朱由检后来所说,“我不是亡国之君,所有的大臣都是亡国之臣”。
3、前线输得太快,朝廷反应不好。以上只是朝廷争论不下的原因,真正导致南迁失去希望的是前线战争的迅速恶化。从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第一个月开始攻打首都,可以称之为势如破竹。到2月,形势急剧下滑。到3月朱由检发布“命天下兵勤王”诏令时,李自成已经攻入山西,迅速向首都前进。首都已经是危机了。结果,就在吴三桂刚率兵抵达山海关时,北京已经破裂。
@ 无论是朱由检南迁,还是王子南迁,一方面是因为朱由检犹豫不决,另一方面是因为朝廷争论不下,错过了应对的最佳时机。此外,前线的失败速度太快。3月4日南迁议案失败,无论是呼吁世界兵马勤王,还是选择迁都,都为时已晚。
朱由检与朝臣因南迁问题争论不休,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