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以“斗柄指向”划分节气,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徐位(西北)时,就是霜降节气。汉至明末,以“平气法”(时间平均法)划分节气,冬至日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开始,每个节气间隔约15天,冬至后300天霜降约300天。自清初(1645年)以来,以“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达到黄经210度时,就是霜降节气。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1998[/img]
霜降后,早晚天气寒冷,中午天气炎热,秋燥明显。“霜降”节气反映了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天气逐渐变冷,并不意味着进入这个节气会“霜降”。事实上,“霜”并非从天而降,“霜”是由于温差的变化,地面上的水气凝结在寒冷的空气中。由于霜冻是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的表现,因此以“霜冻”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日。
霜降节是阳气从收藏过渡,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后,植物逐渐失去活力,大地一片萧索。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阴气凝结。霜降节气后,冷空气经常侵袭,导致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早晚明显感觉较冷。“霜降节气最明显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秋季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逐渐变冷。霜降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从霜降开始。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冬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季。霜冻过后,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秋季干燥明显。霜冻过后,植物逐渐失去活力,大地一片萧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的冻露是一颗坚硬的小冰珠。
霜冻是指接近地面的空气在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下冷却到霜冻点以下,凝结在地面或物体上的白色冰晶。霜冻是指温度急剧下降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因此,霜冻不一定是霜冻,霜冻不一定是霜冻;然而,霜冻的温度相对较低,如果继续冷却,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左右。在这个季节,冷空气南下,天气越来越冷,中国南方早晚都很冷;北方的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冬季,一些地区的温度已经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的平均温度低于0℃。
[img]51999[/img]
文字记述
《易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国语·周语》:“火见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霜降后,清风先到,戒人为寒。”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在节气方面,还没有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霜降季节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各地区的平均气温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