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autumnal
equinox),9月22~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节气。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秋分),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阳光的折射和晨昏蒙影)。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2019年的中秋节是传统的“祭月节”。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白天短,夜晚长,也就是说,白天开始短于夜晚;南半球则相反。所以秋分也叫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天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和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和缩小。
[img]52038[/img]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旬...见春分”。《春秋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秋分者阴阳一半,昼夜寒暑平。”在中国古代,秋分为三个阶段:“雷开始收声;第二,昆虫空白;第三,水开始枯竭。”。古人认为雷是阳,发出声音。秋分过后,阴开始旺盛,不再打雷。
根据农历,“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天的结束,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均降至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有一定的力量。大多数地区的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丽宜人的季节。它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地面失去的热量越来越多,温度下降的速度显著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寒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秋分见霜也就不足为奇了。秋分时,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世界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相等。此时,南方地区的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秋雨一寒”。南下的冷空气遇到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一次又一次地降雨,气温也一次又一次地下降。
[img]52039[/img]
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可以看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部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秋种影响较大。抢晴收晒,理湿防污,抓好三秋生产质量和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水分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开始,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
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白天比黑夜短,直到冬至达到最短的白天;
2.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幅度将超过10℃;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进入深秋。南半球的情况恰恰相反。
秋分节气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主要有哪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