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的敦煌古城为汉敦煌郡治。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从未搬迁。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2000英里。汉元鼎六年(前11年),张掖、酒泉县人力建设敦煌城,敦煌绿洲周边土河、塞城、马圈口堰水利枢纽。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5644[/img]
历史文化
敦煌历史古老而悠久。敦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东汉应少解释敦,大也;黄,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经是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匙,国际对外交流,经营西部地区的重要军事城镇,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占据了辉煌的篇章。敦煌古称三危。《都司志》载:三危是沙州望山,俗称羿雨山,在县城东南30公里。危卵欲坠,如危卵欲坠。故云。到目前为止,敦煌市东南有三座巍峨奇特的山峰,即古代三危。它仍然被称为三危山。在大约4000年前相当于舜禹时期的古代,敦煌地区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尚书》记载,舜三危中窜三苗,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敦煌在春秋时期被称为瓜州,以房地产美瓜命名。当时,月氏和乌孙游牧民族在这里驻牧。战国时期,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秦汉时期,占领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了月氏,敦煌占领了匈奴。到达西汉武帝时,匈奴被迫反击匈奴战争远循,汉代地图属于河西地区。此后,中原王朝开始了经营河西西域的伟大事业,揭开了敦煌历史发展的篇章。
[img]45645[/img]
古城现况
现在敦煌古城只有南、北、西三面断断续续的废墟。东部已被水冲倒,部分基址可在党河西岸河床上找到。据废墟推测,故城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当地取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厘米,墙基宽6-8米,残高4米左右。四角筑高角墩,至今仍高16米左右,高出城墙一倍,下夯,上多土坯砌筑。毫无疑问,西墙中间有一个门洞,属于西域。
这座城市是汉代的故乡,经过西凉和唐朝的两次加固和维护。城市西北角今天被用作油库,其余的都是农田,表面没有遗物。位于敦煌至阳关公路南沙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它是1987年为中日拍摄的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节河图》为基础,模仿沙洲古城,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部风格,东、西、南三门,建筑高耸;城市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两侧有佛寺、当铺、货栈、酒店、住宅等。
[img]45646[/img]
自然环境
敦煌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有戈壁,与天山余脉相连。南北高,中间低,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区海拔1138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敦煌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大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绿洲区似乎从西南向东北展开了一把扇子。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为39.9毫米,蒸发量为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间为3246.7小时。四季分明,春暖多风,夏热,秋凉,冬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养。起源于祁连山的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也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除党河外,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区,泉水总溢出量为3.1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9902.3万立方米。
敦煌古城简介,敦煌八景,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大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