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这个词,我们不应该陌生,现在很多癌症影响人们的健康,但癌症这个词,实际上是西医,所以会有很多人好奇,西医成为癌症,在古代中医中,应该叫什么名字?古代有癌症吗?古代癌症是如何治疗的?古人面对癌症有什么应对方法?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2275[/img]
1、癌症是什么
癌症确实是一种可怕的东西。然而,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癌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异常生长。当体内细胞在其内部或外部肿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恶性肿瘤在疯狂增生和分化变异后出现。
在现有的中医文献中,“癌症”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后者是第一个描述癌症的人。书中说:“癌症患者上下深,岩穴形状疲惫..毒根深藏,穿透”。意思是癌症像岩石一样,有毒根深藏在体内。
癌症本身就是一种恶性肿瘤。中医最早的肿瘤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阴商甲骨文“肿瘤”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描述了筋瘤、肠瘤、昔瘤(指长期形成的肿瘤)等。《周礼》•天官记载了周代“八个下士、掌肿、溃疡、金溃疡、折溃疡”的治疗。这里所谓的肿瘤,就是对肿瘤等疾病的描述。
宋代《圣济总录》称腹内肿瘤为症瘕(音“征假”)。在明代陈实功的《正宗外科》(公元1617年)中,“茧唇”被称为今天的唇癌。清代高秉钧在《选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中称肿瘤为肿瘤失营或失荣。在这种疾病的后期,人体的外表失去了荣耀,比如树木失去荣华,枝枯皮焦,故名。
[img]42276[/img]
2、古人是怎么称癌症的?
此外,历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疾病名称:“呛膈”包括食管癌和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积累”是指胸部和腹部肿块,包括各种内脏肿瘤;“症状”主要指下腹部和盆腔肿块;对“崩漏带”的描述类似于宫体和宫颈癌的症状;“石疽和失荣”类似于恶性淋巴瘤和颈部转移癌的症状。此外,还有“肾岩”、类似肿瘤的描述,如“脏毒”。
从造字分析的角度来看,癌症的原作是“岩石”án。在古代,中医称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的肿瘤(即明显的恶性肿瘤)为“岩石”,如“乳岩”(乳腺癌)。在古代,“岩石”一词与象形“岩石”(山上的石头)相连,后代加上“疾病”(“疾病”一词),成为“癌症”。象形字岩加病标题(读Nè),说明癌症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恶性疾病。
公元前400年左右,被称为“西医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称人体危险肿瘤为“Karkinoma“,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癌症。“癌症英语”一词出现较晚。它起源于拉丁语cancrum,意思是螃蟹。它描述了癌症的形状和生长方式,就像一只用钳子和爪子伸展的螃蟹。
有趣的是,中西医学把恶性肿瘤视为一种凶猛的疾病,这真的令人钦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当然,今天的人往往有一种错觉,古人很少得癌症,而现代人经常得癌症。事实上,古代的癌症似乎比今天少得多,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活到癌症的年龄,被感冒、腹泻、破伤风、肺结核和其他无情的疾病杀死。
[img]42277[/img]
3、什么是古代癌症?
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个词根本不存在于中国古代汉语中。无论康熙字典如何、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辞典》或《说文解字》中。以前没有癌症吗?工业化进程加快后癌症出现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古代中医早就有类似症状的记载:
如《内经》中的“肠秦”、“石瘕”、“膈中”、“难经”、“众病源候论”的“症状”、“石疽”、后人所说的“石痈”和“失荣”、“石疔”、“肾岩”、这些名字基本上属于胃肠道、子宫、肝脏、胰腺等器官和组织的肿瘤。
在宋代的《卫济宝书》中,这些症状的原因都被描述得很清楚,“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疲劳等引起阴阳失衡,脏腑失衡,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在人体内,形成积累、留(瘤)、岩”。
除了“失荣”,我们还可以看到、“积”、除了一些更直观的描述,如“保留”,人们更多地将其类比为“石头”或“岩石”。古代中医仍有一定的解剖能力。当发现这种东西存在于体内时,人们根据其外观、形状、大小等物理标准将其视为顽固的石头。
当然,从外观上下定义只是最简单的描述,更深层次的解释是这样的:这种病很顽固,就像岩石一样坚硬,一旦生病就不容易康复。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人体内出现这样的东西,就很难恢复健康。
古代有癌症吗?古代癌症是如何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