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港发现致远舰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参加考古工作的甲午历史专家陈悦说,这是一艘能反映北洋海军风格的军舰。”致远舰上的文物也将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北洋海军出水文物。”陈悦说,应该以发现致远舰为契机,建立一个系统的甲午海战纪念馆。
大量文物已出水“部分文物表面仍然光滑”
据水下考古调查组长周春水介绍,自今年8月初考古工作开始以来,有60多种与沉船相关的文物,数量超过100件,主要分为船舶武器、船舶构件和船员日用品三类。
为了使文物更接近水下储存,它们被放置在装满海水的储藏箱中。除了机械炮子弹外,还发现了许多步兵武器子弹。
参与考古工作的甲午历史专家陈悦表示,考古发现的位置应该位于致远舰的后面。因此,当时船员的生活必需品包含在出水文物中,这将为研究当时船员的海上生活提供依据。
据陈悦介绍,由于大部分文物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许多海洋生物附着在表面,但一些深埋在淤泥中的文物表面仍然光滑。
“目前,大多数出水文物必须在后期仔细清理,以识别更多信息。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致远舰的信息将越来越丰富。
陈悦说:“在打捞济远舰时,我发现有些舱门密封性好,水没有进去。里面的东西,包括纸和围巾,仍然是干的。我期待着在致远舰上找到它。”
济远舰遗物“严格来说是日本军舰遗物”
至于致远舰的发现,陈悦说:“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在致远之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北洋海军战舰遗物出水。”
陈悦说,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济远舰文物目前陈列在山东刘公岛上甲午纪念馆,镇馆之宝是济远主炮。但需要注意的是,济远舰在甲午战败被俘,在日本海军服役一定阶段后沉没并被打捞。
“济源遗物严格来说是日本军舰的遗物,很多都是日本人的。”陈悦说:“而且,济源船被纳入日本海军后,船体很可能被改造,火炮等物品的使用经验也不一样,应该被日本人改造,包括船上的一些小火炮不一定是北洋海军原装的。”
1895年,1895年甲午战败,被俘入日本海军。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触雷沉没在旅顺海域。1988年,济远被打捞出水文物中济远船首的2门210毫米火炮(火炮下炮架未出水)。但由于打捞工作船吨位小,军舰沉没位置水深过深,未能达到整体打捞的目的。
陈悦说:“第一次发现真正原始生态的北洋海军军舰。”。
筹建博物馆“要做大格局纪念馆”
目前,丹东正在为中国第一个甲午海战博物馆做准备。对于博物馆,陈悦表示,根据正常情况,一些文物将被放入博物馆。
“打捞起来的致远舰残骸足以支撑一座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海军史专家徐华说。
陈悦建议,未来甲午海战一定要做一个大格局的纪念馆。
陈悦说:“准备好的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省级博物馆。我有一个建议,在北洋战舰发现的地方和甲午战争的重要遗址外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确认,经远舰沉没在辽宁庄河黑岛老人石海。日俄战争期间,平远舰和济远舰沉没在旅顺海域,其中济远舰已经打捞出大量文物。旅顺曾经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也是甲午战争的重要战场。同时,辽东本身就是甲午陆战的两大战场之一。
“东港有一个博物馆,主要是远程船舶。庄河社的一个分公司主要是经源船的出水文物。旅顺的另一个博物馆主要是济源、平源和日本船只吉野,同时还设立了一个重要的陆战分公司。”陈悦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最全面的甲午海战纪念馆,包括海上和陆地,这也使整个甲午海战的纪念和研究成为一个系统。辽宁还将形成中国第一个甲午海战纪念馆的沿海线。”
7月25日,丹东、丹东港等相关方在北京举行了甲午海战博物馆筹建论证会。
军事博物馆馆长董长军在论证会上认为建馆意义重大。
“从甲午海战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甲午海战的历史意义,还是海战的意义,还是它给后代带来的许多思考,价值都无法从任何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是真的。”董长军说:“现在经过探索和理解,我们发现了一些甲午海战的沉船。建立这样一个纪念馆提出了非常必要的条件和可能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研究办公室前主任、研究员李平说,黄海战争是日本侵华的开始。”真正侵入中国的领土主要来自大东沟。”
致远舰是否整体打捞?“不知道是整船还是碎片。”
目前已经确认这艘沉船是致远舰,会整体打捞吗?
领导周春水说,虽然今年以来有100多件文物,但考古工作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水文物从沉淀物中剥离,为了保护沉船结构,考古队没有分散在海水中,这些需要等到未来的船体打捞工作计划,然后开始。
陈悦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无法判断是否应该整体打捞。
“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船的整体形态。我不知道是整艘船还是一堆碎片。”陈悦说:“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是否整体打捞,那就太冒险了。”
陈悦认为,现在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发掘,更大规模的发掘,“至少要发掘船的样子。”
许华说,即使致远舰将来能被打捞起来,维修费用也将是天文数字。
济远舰被“破坏性”打捞
甲午海战期间,济远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保卫战,三战中两战逃跑。如今,这艘船的前双主炮已经成为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宝藏。
1986年和198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两次打捞“济源”舰,共出水文物132件,其中包括“济源”舰舰首2门210mm炮(炮架下未出水)。现在这两支主炮都放在刘公岛海军监督局后院。
20世纪80年代初,一艘海军部门在旅顺海域意外打捞到“济源”舰尾150毫米克虏伯炮等文物,使沉没了近百年的“济源”舰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旅游局拨款300万元,计划将“济源”舰整体打捞出水,修复展览。
从5月到8月,烟台救捞局于1986年开始打捞。这一次,整艘“济远”舰没能打捞出来,却捞出了沉睡海底82年的前双主炮。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大炮,愿意以每门3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大炮。“听到这个消息后,博物馆前馆长戚俊杰跑到救捞局,告诉他们这两把大炮是文物,卖不出去。熟悉这段内情的陈悦说,在戚老先生的努力下,这两门大炮最终没有流失。
1992年,在威海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齐俊杰与救援局协商了五次,最终达成了以40万元的价格收回大炮的协议。1992年7月25日,在丰岛海战爆发98周年纪念日,烟台救援局运送两支大炮的船靠近刘公岛码头。经过六年的努力,“济源”船前的双主炮终于回到了刘公岛。
致远舰不确定是否整体打捞。维护费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