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致命因素是一个细节

简介:历史上总是有很多事件的真相被隐藏起来,使它变得复杂,很难找到真相的来源。但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总有一些事件会违反当局的利益。致远舰沉没就是其中之一。至于沉没的真相,让我们一起看看。

1894年,日军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侵略朝鲜和中国。九月初,平壤吃紧,战火即将烧到中国境内,李鸿章被迫增兵朝鲜。9月17日,海军总督丁汝昌带领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任务,准备返回旅顺时,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黄海面遇到日本舰队,双方展开激战。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英勇的黄海大战。历史上被称为“黄海海战”、“甲午海战”。

[img]774322[/img]

网络配图

战斗一开始,教练丁汝昌就受了重伤,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在关键时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站起来,肩负着指挥舰队作战的重任。“致远”经过五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在许多船体受伤的情况下,邓世昌驾驶舰撞上了日本的“吉野”舰。不幸的是,他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250多名官兵英勇死亡。

关于“致远”舰的沉没,中日史料记载如下:中国“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海军守备高承锡等参加黄海海战官的呈文,均称“致远”等舰是中枪沉没。日本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三卷《汉纳根信》中有一段话:“2300吨护卫巡洋舰“致远”号被日本32厘米加农炮的榴弹击中。炮弹从船体一侧穿透另一侧,军舰立即沉入海中。”

浅野写的《日清海战史》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在游击队与“致远”战争的同时,“致远”突然出现了“吉野”的冲突,于是“吉野”用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密如雨下,3:30沉没。”也就是说,在日本记录中,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黄海海战期间没有施加鱼雷。

[img]774323[/img]

网络配图

致远号的沉没,1895年出版的《普拉茨塞海军年鉴》,对“致远”舰沉没的原因有合理的描述:“日本第一游击队看到致远,奋然挺进,于是在致远集体炮击,反复轰击。几颗榴弹同时击中致远水线,导致其舷边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爆炸,右舷立即倾斜。此外,日本舰艇用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穿透了军舰水线下的两舷。大量的水使得很难控制损坏。特别是由于橡胶垫老化,邓世昌在战前多次提出更换水密门,但相关部门忽视了它。最后,海水迅速填满每个舱室,这是非常致命的。

战后,光绪21年2月,海军官奉命总结海战失败的教训。镇远舰枪枪手曹嘉祥等人写道:“例如,如果致靖两艘船,请更换堵水门的橡胶。它已经破碎了很长时间,无法修复。因此,当船上的枪不多时,它立即沉没。(《盛档·中日战争》第401页)如果及时更换橡胶,致远号可能不会沉得这么快,邓世昌也不会雄心勃勃。

当时,邓世昌牺牲后,全国震惊,光绪皇帝泪流满面地写着“今天流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授予邓世昌“壮节公”称号,封“王子少保”,入祭北京师赵忠祠,御笔亲自撰写祭祀文章和碑文。李鸿章在《大东沟海军阵亡各折》中表演,说:“。。邓世昌和刘步蟾也是必不可少的。”。

[img]774324[/img]

网络配图

清廷还给了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牌匾,给了邓家10万两银以示养老金。邓家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建了衣冠冢,并修建了邓氏宗祠。1899年,威海人民感到忠诚,并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远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新型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致远舰设施陈旧,未及时更换,导致沉没。这个原因有点牵强。你知道如果你想战斗,你还没有完成设施吗?这么低级的错误真的会发生吗?至于历史,已经过去太久了,真相无处可寻,只能纪念战争中死去的英雄灵魂。


致命因素是一个细节致命因素是一个细节


  • 解密致远舰的最后十分钟 [狙击手]可能存在于船上
  • “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我们的甲午历史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疑似管带邓世昌的船长房间。”参与致远舰考古行动...

  • 为什么致远舰是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容易沉没?
  • 清朝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之一,但在甲午战争中被击败。致远舰是北洋水师的主要战舰,但这只钢铁兽有致命的缺陷...

  • 致远舰不确定是否整体打捞。维护费是天文数字
  • 辽宁丹东港发现致远舰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参加考古工作的甲午历史专家陈悦说,这是一艘能反映北洋海军风格的军舰。”致远...

  • 北洋海军士兵的遗骸现在在致远舰附近:百年不完整
  • 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发现了更多的出水文物。由于北方天气寒冷,海况复杂,今年对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也将于10月...

  • 揭露甲午海战清军[致远]舰并没有被日舰鱼雷击沉
  • 为什么甲午海战致远号沉没: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勇敢作战。在舰艇多处受伤和倾斜的情况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