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午海战致远号沉没: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勇敢作战。在舰艇多处受伤和倾斜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中弹起火的旗舰“定远”免受攻击,他毅然驾驶该舰全速撞上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的是,他被敌舰击中并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自沉于波涛之中,与全舰250多名官兵一起英勇殉国。自甲午海战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描述黄海海战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致远”舰系被日舰鱼雷击沉,直到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和大中学历史教科书。直到最近播出的电视系列片《走向共和》,依然抄袭着“鱼雷击沉”的说法。
为了给邓世昌立传,60多岁的陈明福历时4年,学习了浩如烟海的中日史料,踏遍了祖国万里海疆。陈明福在研究“致远”舰沉没的原因时发现了疑点。他是文革前大连舰艇学院鱼水雷系的本科毕业生,曾担任驱逐舰鱼水雷系主任。他知道发射鱼雷必须有很长的准备时间,日本船不能立即发射,“致远”船主动迎接敌人,不容易被鱼雷击中。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整个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战中没有发射鱼雷。最后,他从史料中找到了“致远”舰沉没的真相:
首先,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三卷《汉纳根信》中有一段话:“2300吨护卫巡洋舰致远号被日本32厘米加农炮的榴弹击中。炮弹从船体一侧穿透到另一侧,军舰立即沉入海中。”
其次,参加黄海海战官本的“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海军守备高承锡等呈文,都称“致远”等舰都是中炮沉没。
第三,浅野正恭写的《日清海战史》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在游击队与‘致远’战争的同时,‘致远’突然出现了‘吉野’的冲突,于是‘吉野’用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密如雨下,3:30沉没。”
第四,中国罕见的1895年版《普拉茨塞海军年鉴》合理地描述了“致远”舰沉没的原因:“日本第一游击队看到致远,然后在致远大炮,反复轰击。几枚榴弹同时击中致远水线,导致一枚鱼雷在舷边鱼雷发射管内爆炸,右舷立即倾斜,最终船首下沉。在邓世昌的第一部作品中,陈明福也以其独特的见解和详细的历史资料澄清了许多关于甲午海战的争论。
英国Armstrong厂建造的钢壳巡洋舰,造价84.5万2白银,1887年完工,当年11月回国。全长250英尺,宽38英尺,吃水15英尺,排水2300吨,圆顶装甲2-4英寸厚;四个锅炉7500马力双轴推进,速度18节。202名乘员,管带相当于陆军副将军。配备三门21cmKrupp主炮(舰首双联装,舰尾单管,半封闭炮塔),两门15cmArmstrong主炮,八门57cm炮,六门轮转(Gatling)机枪,四根18寸鱼雷发射管。
本级舰艇在订购之初就根据济远舰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同时,它们向德国订购了经远和来远两艘舰艇。英国和德国暗中竞争,互相批评对方的缺点。在设计方面,英国认为封闭式炮塔被击中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致远和靖远的主炮塔都是后面开放的半封闭式炮塔。英国的设计理念应以实战经验为基础。丰岛海战后,连济远舰都拆除了原来的炮塔。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战争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遭受重创后,船长邓世昌想与日本船只吉野相撞,并与之同归于尽。结果,他被鱼雷击中,锅炉爆炸沉没。246名官兵死于同一艘船,邓和他的狗沉没。只有7人获救。
致远舰沉没在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西南16.9公里处。近年来,国家开始计划打捞。事实上,致远的主桅在低潮时仍然暴露在海面上,后来被当地渔民锯掉出售。二战期间,日本人也打捞了一些物品。
揭露甲午海战清军[致远]舰并没有被日舰鱼雷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