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大鹿岛晴朗无云,月湾海滩游客密集。在黄海大东沟前,碧波一望无际,海鸥静静地飞翔。游客可能不会想到,120年前,北洋水手和日本联合舰队在他们面前的海域发动了一场关于两国国家运输的决战。
黄海大战5小时,北洋水师“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700多名官兵血染黄海,其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的事迹广为人知。现在,邓世昌的雕像、邓世昌的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的墓”已经成为岛上的一幕。
然而,同样英雄的福建英雄,现在在岛上没有他们的墓碑,“远”管带(船长)林永生、“超级勇敢”管带黄建勋、“威望”管带林履都死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与日本血战的勇敢和悲惨,不少于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船。
无名烈士墓记录了当年的战争
大鹿岛位于大东沟海域西南端,距陆地约40分钟。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岛上,涌向当地著名的月亮湾浴场。
[img]815920[/img]
在摩师傅的带领下,记者直奔“甲午无名将士墓”和“邓世昌墓”。《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等影视作品,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爱国名将的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致远”舰在日舰上疯狂炮火,毅然撞上“吉野”的过程,早已为观众所熟知。
离墓地约100米,路两旁悬挂着几十面“不忘国耻”、“缅怀烈士”等彩旗。捡起台阶,数十束菊花恭敬地放在“邓世昌墓”前,左边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前,同样余香未尽。
“海战期间,大鹿岛居民听到炮声如雷,望着浓烟如黑幕。”陪同摩的师傅说,海战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许多北洋水手官兵的尸体漂浮在岛上的海滩上。经过收敛,共有13具。经过村民们的讨论,他们被埋在岛的东山脚下。
“邓世昌墓”的起源更为传奇。据纪念碑记载,1938年6月,日本打捞了“致远”舰,并从大连聘请了著名潜水员王旭年。王旭年下水后,在“致远”舰的指挥舱里发现了一具残骸,并断言这是“邓大人”的骨头。第三天,王旭年下水后,趁日军不注意,偷偷把“邓大人”的骨头带上岸,然后和村民一起埋在“甲午海战无名士兵墓”旁。
文物部门和学术界都没有认可墓地是否真的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遗骸。然而,葬后,当地村民的纪念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海战战场游客不知道闽英
除了“邓世昌墓”,大鹿岛上还有邓世昌的雕像。这座雕像是大鹿岛村委会于2002年7月28日竖立的。在月湾中部,邓世昌的雕像高4.8米,穿着北洋水手制服,眼睛盯着无尽的黄海。
除了邓世昌的“致远”舰,林永升的“经远”舰也沉没在当年的海战战场上(详见本报昨日A03版)、黄建勋的“超级勇敢”舰和林履中的“扬威”舰。在岛上,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名游客。几乎所有的游客都说他们“没听说过”和“不太明白”。
事实上,在当年的海战中,这三艘军舰类似于“致远”舰,具有类似悲惨的作战历程,这三艘军舰的管带都是福州将军。
“超勇”和“扬威”是由英国建造的一对姐妹舰。建成之初,它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但13年后参加黄海大战时,它们远远落后于日本。据史料记载,海战开始时,日本第一游击队(由四艘最新巡洋舰组成)利用舰速包抄了中国舰队右翼薄弱的“超级勇敢”、“扬威”,两舰虽老,但依然顽强抵抗,先后击中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和“高千穗”。
[img]815921[/img]
但在日本舰艇的猛烈炮击下,这两艘舰艇点燃了熊熊大火。“超级勇敢”的船体逐渐向右倾斜,但仍在射击。下午1点30分,“超级勇敢”沉没,管带黄建勋死于水中,42岁。“杨伟”开始下沉后,第一枪和最后两枪都不能使用,但不得不搁浅在大鹿岛附近的海边,管带林履看到扭转失败的希望,“愤怒地跳进大海”。
发现“超勇”遗骸未来将被打捞
站在月亮湾的沙滩上,向南望去,海天一色。据历史学家研究,黄建勋的“超勇”舰和林履中的“扬威”舰正是沉没在他们面前的海域。记者仿佛看到天空布满了黑烟,炮声阵阵,龙旗飘扬的“超级勇敢”和“扬威”顶着猛烈的炮火,反击,反击...直到最后一刻沉没。据统计,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福建人31人,除邓世昌和“平远”李和外,12艘主力军舰均为福州人。
在大鹿岛海域发现了“超勇”舰的遗骸,舰体完整,沉没在泥底8米深处,将来可能会打捞出来。
据新华社报道,丹东当地一家民营企业筹集了3700万元,正在筹集1700万元∶1.复制“致远”舰,预计将于9月中旬完成。建成后,将在丹东港展出。昨天,记者提出了采访请求,私营企业拒绝了媒体的采访。
甲午海战[超勇]号遗骸被发现 未来有可能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