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学术界的年轻朋友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的社会给一些人留下了没有学术规范的印象,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今天的学术规范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今天已经习惯的规范当时并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
例如,由于书籍的传播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普及之前,古代学者的工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他们引用前人工作或其他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引用,只能取其粗心,一般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经常把前人的话和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重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指责这种做法是剽窃、掠夺美,或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和作权。但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就不难理解古人的困难:在写作条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完全依靠记忆和背诵,越简单越好;用自己的话更容易记住,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有签名权或者作权,引用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概念。
另一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学习或学习,克服阅读和阅读的困难,古人经常从他们看到的书籍和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内容,并将其分类为类别书籍。这些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由皇帝命令公费开馆编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没有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歌或整篇资料,有时还会提到作者或书名,一般会根据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类书籍的编纂,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不会有任何权利,更不用说拿到手稿费了。只要编辑质量高,编辑实用,就会赢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即使是被引用的人也不认为自己不听话,而只关注知识或成果的传播。还有一个实际的困难。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是谁,已经面目全非。
在古代,也有一种故意伪造的现象。他们把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当作古代或当代的名人。例如,许多先秦作品都被称为大禹、周公和孔子。这篇文章应该假设历史上的名人。诗歌的作者都写在唐宋时期。但是除了极少数人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些伪造者大多是可怜的。没有钱,没有权力,没有名气,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传播。一旦他们被命名为古代圣贤或当代名人,他们可能会被刻成一座纪念碑,印成一本书,背诵一段时间,流传千古。虽然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仍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这是专制集权社会的学术悲剧。
[img]826205[/img]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先秦以来,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上有严格的规范。
例如,儒家经典和理论的继承和解释不仅流派清晰,秩序严密,而且任何注释或疏都都都与作者签名。原文永远不会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混淆。在《汉书·儒林传》中,对不同儒家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对儒家传播的贡献得到了充分肯定。一些重要的历史和地理作品也有这样的传统,比如史记、汉书注释的学者有自己的人,但后世学者不尊重作者的签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名不见经传,也一一注明。例如,唐代严师古在《汉书》中注释时,本着“老注是人,无间然,有存之,以示不隐”的原则,收录了23位前人的注释,包括应绍、郭普、崔浩等著名学者,以及李斐、项昭等不知籍贯的人,甚至郑氏、臣赞等连名字都不完整的人,但他们的成就受到了严师古和后人的尊重。
《水经注》研究史上有一个延续至今的学术公案,那就是戴震在《四库全书》中校勘《水经注》时,是否袭击了赵一清的《水经注释》?最初,全祖望和赵一清的研究成果是完成的,戴震引用或采用是合乎逻辑的。然而,在戴震校准的殿本《水经笔记》中,他根本没有提到全赵等人的书,而是将所有重要的判断和变化归因于当时其他读者看不到的《永乐大典》。怀疑戴震的人认为,以戴氏当时的地位,他一定能看到《四库全书》馆收集的所有书籍,包括赵一清的书籍。支持戴震的人认为,以戴氏的学术水平,根本没有必要抄袭赵一清,大典本《水经注》确实存在,其中戴震校勘的依据很多。
争论可能永远不可能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但争论的焦点是事实,戴震是否使用了赵一清的结果,毫无疑问,这一原则——使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必须注明来源——。@ 支持他的人,包括戴震的学生,试图证明戴氏校勘本和赵氏《水经注释》的相似之处纯粹是巧合。真正的原因是大典本和赵本是一样的。假如大典本不存在或不存在,那他们就百口莫辩了。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乏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一传统,建立新的规范,以满足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学者能够平等、独立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许多问题自然还没有时间解决。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和国际学术规范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具体的做法、方法和程度。
所以有些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学术规范,为什么要符合国际标准呢?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学术成就既不愿意被外国人理解,也不愿意与外国人交流,那么我们当然不必考虑别人的要求,甚至不必用外语发表或翻译成外语。但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也离不开世界潮流。不用说,来自国外和中国的知识,即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纯汉学也不能自满。它还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就和经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此外,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或国际化并不是盲目学习外国,或者不采用外国标准,也可以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或传统学科领域推广中国有效、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规范。
古代文人为了使作品流传于世:假冒历史名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