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第二代官员”一直备受关注。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都希望后代能成为人才,知识渊博,保持良好的家庭作风,继续家庭的良性发展。
放弃儿孙奢侈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记载,北魏贵是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廉洁节俭。骑马时用来遮挡灰尘的熊皮做的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很多年都没换。看到父亲这样,孩子们有意识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写歌词称赞:“智如崔浩,诚如道生。”号召全国官员学习崔浩的智慧和长孙道生的诚信。
唐代卢承庆博学有才,曾任宰相,临终时向儿子解释:“我死后穿普通衣服埋葬,不要用牲畜祭奠。只要能辨认坟墓的高度,就不要太高太宽;只用棺材,不用棺材,太浪费了;碑文只记录官方账号和中风年份,不要在上面说很多漂亮的话。“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行。在迷人繁荣的唐初,高级官员可以节俭朴素,不浮华,这绝对是对世界有益的正能量。
[img]823219[/img]
一定要读书明理
中国古代官员自古以来就有“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在《家训》中谆谆教诲:“子孙有限,没有什么;但是,我们必须阅读。贫穷会给衣食,但书种繁多。”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侈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也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咸丰六年(1856年)9月29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希望他们的后代成为官员,但他们不想成为官员,但他们希望成为一个读书合理的绅士。勤俭自持,勤劳,能享受乐趣,能约会。这位绅士也是。”教育九岁的儿子成为“读书合理的绅士”,这种期望比普通的节俭教育更高。
[img]823220[/img]
要做善事
古代官员在外当官,由于公务和交通不便,长期无法回家,没有今天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只能靠家信,@ 古代官员的“家书”已经成为教育他们在家乡的孩子的重要形式。
清朝王士珍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经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小朋友,对他们极其严格:出行时,小朋友不允许“出入公门,惹是非”,“拜客只能骑马,不能骑马”;衣着上,要求家人和孩子“衣服不要太漂亮,器用宁可缺”等等。而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孩子们“秋夏粮早上吃,多加点火,各庄上人,经常约束他,不要生意。显然,这就是家庭成员遵守法律。
@ 沈成年人还要求他的孩子们做更多的好事:每年冬天给穷人做100件棉袄,经常帮助亲戚中的穷人和孤独的人。他在家里的书中教育他的孩子们:“一般来说,繁荣是衰落的,满月是损失的,日子是光明的,一定的原因。只有退一步,不张扬,但享受,不做威望和祝福,虽然在繁荣时期,可以保守。”历史上的沈鲤诚实、正直,受到尊敬。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希望儿子读书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