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和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无论是五大古都、六大古都还是七大古都,都有西安。为什么西安会失去首都的地位?中国古代首都的变化反映了什么规律?
周、秦、汉、隋、唐都是定都在西安或洛阳的统一王朝。有些朝代有两个都城,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但在隋朝,长安不再适合作为首都。
近4000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反映了从中原到近海期的变化过程,南宋是这一变化的节点。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近4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和干燥,这在中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特别是,由于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东南季风在西北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西北地区的气候越来越强,变得越来越干燥,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呈现出不可逆转和不可回归。
总的来说,西汉和唐朝都是温暖潮湿的朝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长安成为这些朝代的政治中心,首先取决于这个大的自然环境背景。
隋朝和唐朝都在长安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越来越干旱,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不稳定,关中的财产不能再维持大都市的需求。长安周边的关中地区不能再供应城市的生活用品。隋朝建设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将关东和江南的粮食运送到长安。
[img]819147[/img]
(大运河只能把粮食运到东都洛阳,唐朝皇帝长期在洛阳,隋唐实际上是两京制,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从河南和湖北进入陕西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地形。水运相当困难。沿着渭水逆流而上,中间经常会遇到支柱。运输粮食的船只经常翻过来。如果一艘船翻过来,整艘船的粮食就会消失。那为什么不走陆路呢?用马和牛拉的车运送食物,一辆车能拉多少?数量相当有限。另外,陆路不容易走,行动速度慢。俗话说,夜长梦多,有时候走陆路会遇到小偷,粮食损失更大。
在唐朝以前的秦汉时期,关中的粮食基本上可以供应长安。只有粮食以外的特殊材料才需要关东或江南的供应,这对国家财政来说不是太大的负担。在唐朝,依靠水运和东都洛阳几乎不能维持长安的首都地位。但在宋朝,长安再也无法维持首都地位了。
自五代以来,开封已成为一个政治中心。五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除了洛阳,其余的都在开封。开封位于汴河附近,是水运的中心。船只可以直接到达,交通非常方便。然而,开封很容易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没有风险可守。开封作为首都并不完美。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国名大明。第二年9月,他召集群臣商议定都。当时,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有几个地方需要考虑。、北平(今北京)、林浩(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希望定都在家乡凤阳,但经过刘基的极力劝说,他终于下定决心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其实有很多顾虑。南京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从战略形式上看,不可能统治全国,难免会出现偏安的局面。
此外,蒙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虎视眈眈。一方面,重兵需要防守北方长城一线,另一方面,重兵需要防御首都南京。军事力量双方都很重。如果重兵的边境将军倒过来,向南挥手,南京不会很危险。事实上,朱迪后来发动了一场战役,即他掌握了边境重兵。
后来,朱元璋想效法汉唐旧制,定都西安。1391年派太子朱标到三秦考察,为迁都长安做早计划。然而,当朱彪到达长安时,他发现时间变了。关中地区不再是汉唐时期的关中。长安太西了,远离富裕的经济中心。水运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但没有经济优势。朱元璋不得不打消定都长安的计划。后来,朱迪发动了靖难之战,成功夺得王位,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北京也需要水运,但与长安相比,水运距离较短,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地形几乎很高,不需要逆流而上。此外,首都北京可以有效地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南下。
1391年是西安再次成为首都的机会。没想到这个机会失去了。希望关中平原以后能建得越来越好,西安不会再失去成为首都的机会。
解密:为什么西安逐渐失去了首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