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中国古代有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五都,几乎占据了整个封建时代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从历史渊源和王朝建都数量来看,西安在五大古都中排名第一,被称为“十三朝古都”。杜甫有一首诗:“关中自古帝都”,指的是西安。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上有13个王朝选择在这里建都。除了上述秦朝、西汉、唐朝和隋朝外,周朝是第一个选择在西安建都的王朝。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因素,周朝的国都丰和浩二京的地位仅限于西安的西郊,被称为“宗周”。
之后,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方国家,周灭商选择在洛阳建立陪都,称为“成周”。一宗一成显示了周朝时期西安和洛阳的地位。洛阳的建立显示了周朝的成功,标志着周朝成为一个名义上的统一王朝,但其根源始终保留在西安(宗)。
[img]457341[/img]
西周以来,还有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以及曾短暂建都的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这里建都有13个朝代。即使不是东汉和西晋,其十一朝都城的地位也是其他四大古都之一。即使不是割据政权,也有西周、秦朝、西汉、新莽、隋、唐。“帝王之都”的名字名副其实。
历代皇帝选择在西安建都,主要是因为西安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它位于被称为“800英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周围是山川。秦岭位于南部,龙山位于西部,北部有黄土,东部有黄河淤泥沉淀。关中有千里沃野,形势危险,对外交通非常便利。有直通关东的通道,以便遥控和渭河运输材料。
秦国著名战略家范菊曾告诉秦昭王,西安的地理优势:“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斗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一旦世界发生了变化,西安就可以通过各处关口切断南、西、北三面,只留下一个东面,你可以慢慢休息,等待时机东出争夺世界,秦国、刘邦、杨坚、李渊都取得了帝业成就。
虽然东方需要面对敌人越过黄河的危险,但自秦国修建函谷关以来,东汉修建潼关以来,西安的东方防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关中四关之首。南有秦岭,北临渭洛,西靠华山,东盘山险,占据三辅冲。乾隆皇帝曾留下潼关“世界第一关”的美誉,有“关门扼九州,鸟不能逾越”的说法。
[img]457342[/img]
西安的农业和地理,加上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等重要城镇的保护,四川和关西的后勤供应成为历代皇帝建都的首选。然而,随着黄河和渭河的过度淤积,西安的运输和灌溉能量减少,随着东南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西安逐渐退出了都市霸主的竞争,转而从开封、南京和北京竞争。
但即便如此,西安的地位是其他四个不能动摇的,即使宋朝、明朝、清朝没有西安王朝,其君主也意味着西安,宋朝建立,赵匡胤对开封不太满意,它位于平原上,无危险,他的理想资本或西安或洛阳,但世界上最强大的水运力量是江淮地区,靠近江淮,可以更快地获得材料,在这一点上,西安和洛阳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
朱元璋成立大明后,定都南京。然而,由于北方蒙元势力虎视眈眈,朱元璋也改变了迁都的想法。在列出的首都名单中,朱元璋选择了成千上万的选择,排除了洛阳、开封、北京、凤阳等地,只青睐西安,并派太子朱彪到洪武20年前参观西安,为将来迁都做准备。然而,朱彪回来后感到寒冷,半年后死亡。从那时起,西安已经成为朱元璋无法承受的重量。迁都也不见了。
清末,在内外压力下,清廷有五次迁都西安的想法:
[img]457343[/img]
第一次是咸丰时期,咸丰皇帝被英法联军赶到避暑胜地。他觉得北京很难维持一个王朝的尊严,所以他询问了部下迁都的问题。除了搬回家乡盛京的建议外,咸丰对迁都西安更为满意。他希望利用西安的地位和危险来突破压力,恭亲王一新甚至起草了《西巡章程十条》的计划。然而,由于条约的签署,大臣们写信回到北京,以安抚人民,咸丰皇帝已经优柔寡断,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第二次是甲午战争惨败后,日军击败北洋水师,陆军从东北和山东登陆,北京大陆动摇。不得不,清廷决定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引起了全国的愤慨。康有为等人在公交车上写字,要求拒签条约,迁都再战。迁都的首选是西安。不幸的是,合同最终签署,迁都没有得到清廷的重视。
此后,康有为此崭露头角,成功让光绪皇帝迁都西安,试图通过变法富国强民,迁都,削弱慈禧顽固派的影响。然而,变法失败了,迁都第三次被束之高阁。第四次是庚子西狩时,慈禧带着光绪等人一路跑到西安。很多随行大臣建议定都西安,最后慈禧决定回北京。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当武昌起义爆发时,清廷岌岌可危,宣统皇帝即将退位。当时陕甘总督的升允请求迁都西安,但宣统当时只有六岁。管事隆裕太后没有慈禧的手腕和勇气。被袁世凯吓坏后,她迅速签署了退位诏书,迁都西安的建议完全结束了。
皇帝选择在西安建都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存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