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位于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船北马”是淮安交通的主要表现。但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淮安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优势逐渐丧失,淮安人民一直期待着通往铁路。淮安地无寸“铁”的历史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沂淮地铁才建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末淮安建成了从清江臧家码头(今亿力·未来城附近)到西坝、杨庄(淮阴区)的短程铁路。其中,臧家码头到西坝的运盐铁路直到1927年才关闭。
1910年,清江至西坝短程铁路建成
淮安人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火车
除淮安至北京的线路外,淮安晚清还多次议修铁路。
早在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就提出将京淮铁路向南延伸至镇江,京淮铁路及淮镇段逐渐合成为京(津)镇铁路。
[img]816681[/img]
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提议沿运河修建京镇铁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娥提出修建金镇铁路。今年,容宏还提出修建金镇铁路,并建议开设公司向外商筹集资金。
当时革命党人也提议修建金镇铁路。光绪25年(1899年),孙中山记得他认为中国必修的铁路,其中金镇线:“从天津南行,经静海、济南、淮安、江都至镇江。”
但江苏士绅将修建淮安铁路付诸实施。光绪32年1906年12月(1906年),张健等江苏士绅选择清江铜元局为江苏铁路北线指挥机关商办江苏铁路有限公司驻浦办事处,计划以清江(淮安)为中心,修建清徐(淮安至徐州)、瓜清(瓜洲至淮安)、几条铁路,如海清(连云港至淮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邮传部允许江苏铁路公司承建,但限期四年完工,超过期限后收官办。宣统二年(1910年),清江至西坝、杨庄两段铁路建成,长约22里,开始运输客货。但没过多久,江苏铁路公司资金链就断裂了。第二年,江苏铁路建设权被收回官办。但此时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刚刚起步的淮安铁路建设戛然而止。
据民国《淮阴志征访稿》记载,民国初期,清江至西坝之间的铁路还有14英里,运行了5列列火车,将西坝集散的淮北盐场的盐运至里运河。杜涛回忆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听奶奶说她小时候不仅看到过渡口的轨道,还看到火车在上面跑。我很惊讶。后来研究了淮安铁路史,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然而,清坝铁路未能与干线连接,通车率很低。此外,金浦铁路和海上通道的开通和淮北盐业配送中心的转移,使得清坝铁路难以建成,并于1927年停工,次年被迫拆除。
此后,淮安多次路过铁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市动员全民集资建设沂淮地方铁路,地无寸铁的历史才结束。
淮安铁路建设与国计民生有关
为此,洋务派和保守派发生了许多大争论
李鸿章提出修建清江至京铁路后,刘铭传、左宗棠也于1880年和1885年请修建清江至京线;1888年,康有为通过御史屠仁守上了《请开清江浦铁路折》;1894年,两江总督刘坤曾要求修建天津至清江铁路;1895年,光绪命令张之洞挑选人才,为清江至北京的铁路做准备。
杜涛说,洋务派出所提到的清江至京铁路线是北京至山东滕州(与现在的京沪线一致),南部从山东枣庄到江苏邳州,再经宿迁至淮安。
为什么淮安至北京的铁路线会成为中国人最早讨论的铁路线?杜涛说,刘明川、左宗棠、康有为、刘坤一的铁路计划都认为,从淮安到北京的铁路线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总结了四点:
@ 淮安是清代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中国最大的水陆码头。《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的母亲在咸丰两年(1852年)去世,曾国藩命令儿子曾纪泽带回湖南。曾国藩建议儿子去清江18天,然后从清江到湖南湘乡的家乡。如果从北京到淮安通过火车,原来18天的距离可以缩短到1天,这将极大地方便南北的人们。
@ 清代,水运是“国家大政”。淮安是水运总督的驻地,也是水运的总站。南方省份的水运必须在这里进行检查。然而,淮河以北的运河不仅狭窄而浅,而且经常堵塞和堵塞,尤其是在黄河北,长期无法通行,这对水运有很大影响。如果从北京到淮安有铁路,将极大地方便水运,节省每年修建疏浚河的大量财政费用。
[img]816682[/img]
@ 自从中国被西方强船和大炮打开以来,海防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沿海地区士兵总数众多,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很难调动士兵。如果北京到淮安之间有铁路运输,那么沿海地区的调动就会更快。此外,虽然淮安靠近大海,但外国军舰不能直接到达,很容易防御。
第四,淮安也是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明清时期,淮安是运河线上“淮扬苏杭”四大名城之一。水运总督和南河总督都是巡抚前的朝廷成员。康有为在《请开清江浦铁路折扣》中指出,选择在京师与清江浦之间修建铁路,可以“把握世界之枢”,“上海不会忽视天津”。
但保守派认为,如果从淮安到北京修建铁路,外国人肯定会强迫清廷开放淮安作为商业港口,外国人也会利用铁路入侵中国大陆,甚至直接到达北京。此外,铁路的建设也会破坏沿线的田野和坟墓。
洋务派和保守派就淮安铁路建设发生了几次影响较大的争论。清廷最终决定修建津浦铁路,但津浦铁路没有经过淮安,而是从西边绕过安徽。
淮安是晚清最早修建铁路的地方
140年前,李鸿章提出了清江至京线的设想
明清时期,淮河以南的运河水深河宽,行船容易;淮河以北的运河水浅河窄,一般只允许水船和商船通行。此外,由于船闸较多,船舶行驶速度相对较慢。杜涛说,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迁之前,东南省的人大多乘船到清江浦清江闸东舍舟登陆,然后往北走几英里,然后渡过黄河到达王家营(淮阴区今天),雇一辆大车继续往北走。相反,从北方人到南方,他们必须在王家营下车,然后渡过黄河,然后向南乘船到清江浦。因此,淮安一直被称为“南船北马”、交会之所“北方向南”。
黄河北迁后,水运改为海运,运河失修,淮安水上交通优势逐渐丧失。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陆路交通的思想——修建铁路。根据杜涛的研究,淮安是晚清洋务派建设铁路的首选。
据《李文公全书》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6月1日,李鸿章给郭嵩韬写了一封信。他说,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天向恭亲王奕写信。尽量说明修铁路的好处,并建议“试造清江(今淮安市区)至北京,以便南北运输”。但恭亲王奕说“没人敢主持”,“两宫也不能定这个计划”,所以清江至京的铁路建设计划没有实施。
《清史稿·交通志》也清楚地记载:“铁路始于英吉利,各国紧随其后。同治季年(1874年),从海防讨论开始,直督李鸿章数为执政人员陈铁路的利益,不果行。”
杜涛说:“这是清政府官员首次提出修建铁路,清江至京线也是中国铁路史上中国人提出的第一条铁路计划。”。
清末淮安建成首条铁路 洋务派保守派多次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