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熟悉晚清重臣李鸿章(1823-1901)。也许你不一定知道的是,上世纪末著名外交家、中国驻美大使李是李鸿章的后代;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是李鸿章女儿的孙女。
前极左时代的教科书和史籍李鸿章都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原因是清朝因甲午战争输给日本,被朝廷命令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偿等。但那些严肃的历史学家,如梁启超,一直对李鸿章的评论持公平的态度,首先是忠于历史事实。如今,史学界的主流普遍认为他是晚清的主流 “政治家、军事家、新兴科技倡导者、洋务运动推动者”。
27年(1847年),李鸿章考入道光进士,24岁,一生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这是清朝衰落的时期。放眼世界,李鸿章联 实际上,大清国正在寻找中外差距:经济、科技、军事都落后,国贫兵弱,将被列强欺负。为什么鸦片战争以来,每次外敌入侵,清朝都会被打败?就是因为军事落后兵力弱!李鸿章看到的清帝国兵力的现状是:八旗子弟兵腐败无能,脆弱;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依旧大刀长矛;重塞防轻海防;军费不足...
李鸿章认为,要想强国,必须先强军,必须以军事为后盾,才能逐渐实现“强军梦”,并采取行动。中进士后不久,他就书生参军,先投靠湘军首领曾国藩,1853年在合肥参加团练。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淮军7000人以团练为基础。第二年,调到上海,购买洋枪扩编部队,成功镇压太平军。1865年,全军6万人,成为清朝镇压捻军的主力军。淮军名声大振。
自187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特别关注海军建设。海军平均年收入的八分之一显然是针对清帝国的。此时,已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利主在北洋设立了水师,准确后立即开办了北洋水师学校,订购了铁甲战舰,修建了旅顺和威海卫军港。1888年成为北洋舰队,共22艘,其中铁甲舰9艘;淮军将领丁汝昌担任海军监督,军事训练聘请英国和德国人担任和操纵,试图应对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海上入侵。但不久,户部(财政部)停止拨付海军资金,并将大量白银转移到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那天。北洋水师几年来从未购买过军舰,也从未更换过大炮。事实上,它的实力远低于日本海军。甲午战争失败并不奇怪。
李鸿章有才有识,他强国强军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为什么会这样?梁启超回答:“我为李鸿章的相遇感到难过。在他的情况下,可悲的是:晚清腐朽的王朝。在即将谢世之前,李鸿章写了一首《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死亡。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剑孤臣泪,落日旗将坛。海外的尘土还没有熄灭,请君莫作等闲观。慷慨悲歌,一句平生的故事。
为什么“海外的尘土还没有熄灭”?李鸿章早就看到了东邻小国新兴狼子的野心,特别警告中国人“不要闲着看”,必须“强军”。果然,在他死后的30年里,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海外尘土还没有熄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李鸿章的强军梦:临终警告警惕东邻小国狼子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