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于神秘、征召、声讨等的文件,特别是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件。比如“为达诸郡操作号召”(《三国演义》)。
源流考证
从官文书
演变成军事文件
战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汉代,已成为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方文件,为后来的军事信息传播奠定了体式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信息传播中使用的战争文件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
[img]814699[/img]
到了汉代,号召已经相对发达,使用频率相当高,成为当时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方文件。
三国以后,号召逐渐摆脱了汉代官方文件的模式,专门发展到后来的军事文件。陈林的《为袁绍号召豫州》逐渐摆脱了汉代官方文件的刻板印象,演变成后来用于战斗的军事文件。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军事号召并不多,其中最经典的是奎嚣的《讨王莽》、陈琳的《为袁绍号召豫州》、罗宾王的《讨武昭号》等。
经典檄文
号召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风格。古人有一句话叫“号召可以确定数千英里”。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号召可以被称为抓住舆论机遇、实施进攻和士气的精英武器,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出现了大量的战争号召,包括经典的文章和有趣的故事。
陈琳讨曹操:
曹操读了一身冷汗 喊“这愈我病”
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为袁绍号召豫州》是他为袁绍写的对曹操的号召。这篇文章铺陈史事,洋洋洒洒,历数曹操的各种罪行,呼吁全世界的人起诉。其中有很多文采斐然、斥责有力的名句,比如历数曹操“其实是汉贼”的罪行:“身处三公之官,行桀骜不驯,污国虐民,毒施人鬼”,“精政苛刻,科防互设”,让中国人“举手挂网,动脚触机”,“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虐烈”。而袁绍“奉汉威灵,折冲宇宙”,来讨伐曹操,正是“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
史书记载,曹操此时患有头风病,在病情发作时读到了陈林的杰作。起初,曹操躺在床上。当他听到一半时,他感到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他忍不住跳了起来,大声说:“我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尖锐和激烈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曹操。
[img]814700[/img]
罗宾王讨武赵:
武则天读之惜才 指责宰相没有发现人才
唐代罗宾王的《求武赵》也是一篇流行而广为流传的经典号召,是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而作的。在文章中,罗宾王以慷慨激昂的势头,历经武则天的各种“失德”和“无道”行为,指责她“包藏祸心,窥探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以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徐敬业作为“皇唐老臣,公侯家胤”,“气愤风云,志安社姬,因天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举义旗,誓清妖”,体现了当时社会认可的“正义”。为争取朝中大臣的“反水”,罗宾王召唤他们:“公等或家传爵,或地协周亲,或重寄于爪牙,或顾命于宣室。言语还在耳边,忠不忘心!“大家要“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师,无废君之命”,共同完成正义大业。“请看今天的地域,竟然是谁家的天下!“结局,气势磅礴,戛然而止,感召之音,久久不绝。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时只是笑了。当他读到“一堆土不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句话时,他大吃一惊,“健然地说:‘谁为之?’或者以宾王是对的。后来,他说:‘宰相安得失!’武则天被骂而不是不听话。相反,他指责宰相没有找到这样的人才,这是非常有趣的。罗宾王以这篇文章闻名于世,展现了“横扫千人军”的文采风流。
中国古代军事文件:为什么曹操害怕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