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食为天,没有错说,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习惯用“日出”、“日落而歇”、“一日三餐”。。。这些词描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真实和自然的。对于日常用餐,人们将其精辟地总结为“无论如何都要吃早餐”、“午饭一定要吃好”、“最好少吃晚饭”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整体饮食习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不吃人间烟火,也要按时吃饭。那么,皇帝每天也要吃三顿饭。他一个月吃多少钱?我不知道,即使有史料记载,也是模糊的。离我们最近的皇帝王朝是清朝。让我们谈谈清朝的破事
清朝皇帝吃饭叫“传膳”、“进膳”、“用膳”。皇帝每天吃饭的地方不是固定的,这取决于他的活动。皇帝通常一天吃两次饭。早餐是上午6:00-7:00左右,然后下午1:00或2:00吃第二顿饭。一般来说,“晚餐”(零食)会在晚上6:00左右进行。每天吃饭的时候,太监会把餐桌放在预定的地方。当饮食从御膳室运来时,太监会按照规定迅速放在餐桌上,不会有任何错误。通常皇帝是一个人吃饭,除非有特殊的目的,召某人一起吃饭。
清宫御膳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和菜系组成。满族菜是小吃中常见的民族风味。各种肉类和游戏、粘性食物、蘸酱等都是皇帝后妃难以放弃的美味佳肴;进入中原后,清宫沿袭了明朝宫廷的饮食特色,饮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乾隆年间,由于多次南巡,苏杭菜在宫中受到赏识和流行。清代皇帝的饮食偏好各不相同。比如乾隆皇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食互补,非常合理;光绪皇帝喜欢吃海鲜菜,每餐必须用鱼翅、海参、水母、海带等原料烹制;慈禧最喜欢的菜有烧猪肉皮、炖鸭舌、鸭掌、西瓜杯等。,还喜欢吃窝头、炸三角等零食;溥仪对西餐很感兴趣,曾经在紫禁城设立过西餐厨房。
[img]117032[/img]
为了伺候皇帝和后妃吃饭,紫禁城有一个统一管理的御茶餐厅。餐厅有三名总经理,餐厅有35人,承应长2人,承应人15人,泡长3人,厨师20人。乾隆年间,膳房又有内外之分。内餐房设有肉局、素局、点心局、饭局、挂炉局、司房等机构。此外,清代还有官三仓、恩丰仓、内房、外房、酒醋房、菜库等,也是皇家使用的膳食和膳食原料储存机构。
皇帝的菜肉每天22斤,30天660斤,其中汤肉5斤,共150斤;猪油1斤,共30斤;肥鸡2只,共60只;肥鸭3只,共90只;菜鸡3只,共90只。太后和贵妃的份额如下:太后:肉1860斤,鸡30只,鸭30只;金贵妃:肉285斤,鸡7只,鸭7只;于皇贵妃:肉360斤,鸡15只,鸭15只;勋皇贵妃:肉360斤,鸡15只,鸭15只;如果把宫里的大臣、侍卫等算进去,一个月要猪肉31844斤,猪油840斤,鸡鸭4786只。一个月花14794两白银,还不算水果、饮料等。
[img]117033[/img]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详细描述了皇家的吃饭: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就是吃饭。有一套关于皇帝吃饭的术语,绝对不能说错。饭叫膳,饭叫进膳,饭叫传膳。到了吃饭的时候,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命令:“传餐!“,御前小太监依然对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传膳!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像嫁妆一样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一个由几十个穿着整齐的太监组成的团队,举着七张大小的餐桌,拿着几十个画着金龙的朱漆盒,直奔养心殿。进入明殿,由穿着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有两桌菜,冬天还有另一桌火锅,还有各种小吃,米饭,粥三桌,泡菜一桌。餐具上画着龙纹和名黄瓷,上面写着“万寿无疆”字样,冬天是银器。将盛有日水的瓷罐拖下来。每道菜或菜碗都有一张银牌,这是为了防止下毒而设计的。出于同样的原因,在送菜之前,必须经过一个太监品尝,称为品尝太监。把这些都尝过的东西摆好后,皇帝入坐前,一个太监喊道:“打碗盖”其他小太监把银牌拆了,皇帝才开始吃饭。
古代皇帝一个月吃多少钱?清朝皇帝吃得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