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只认识宗教创始人;俗名陈,名棉,出生于洛阳偃师市。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三年的太宗贞观(公元629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贞观19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研究翻译佛经,直至圆寂。玄奘翻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他所有的《大唐西域记》都是研究印度和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以玄奘为原型。
[img]728902[/img]
玄奘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早逝,13岁出家修佛。出家后,他走访了著名的佛教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等人那里学习了《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和《一般涅槃经》造诣颇深。修炼越高,接触的佛经越多,玄奘就越觉得中国佛教存在着不可统一的分歧。这并不难解释。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由于翻译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佛教的许多评论也有不同的看法。出于对佛教的热爱,也为了获得佛经的原版,消除中土对佛教的分歧,他有了从西方学习佛经的想法和行动。
玄奘生逢其时,唐太宗的开明思想为他在西天取经的计划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也有人说玄奘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而是在一些商人的帮助下实现了从西方学习经文的计划。这种说法不得不怀疑,没有朝廷的支持,玄奘甚至可能得不到通关最后通牒。
玄奘于629年离开长安,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他先到兰州,然后转到敦煌,途中不停地讲经,他西去取经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西域各国。此后,他穿过茫茫沙漠,登上巍峨的雪山,经历了道路的艰辛和气候的突然变化。630年夏天,经过一番艰难跋涉,他终于到达了印度。从此,他边走边向当地佛教求经,一路上收获颇丰。玄奘于633年抵达印度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最高学府烂陀寺。
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玄奘在烂陀寺遭遇了深厚的遭遇,从老师到戒贤,几乎彻底了解了所有的佛教疑点。当他准备回家时,戒日王还专门为他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组织了辩论会。有18位国王和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但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img]728903[/img]
645年,玄奘回到中国,享有盛誉、佛经和佛像。他受到皇帝的热情款待,成为皇家寺庙的客人。许多国家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崇拜他们作为老师。有一段时间,长安成为了世界佛教中心。
玄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名字妇女和儿童都知道,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人认为他是第一个从西方学习的人,但事实仍然需要历史的证据。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去西域求法始于东汉。汉朝崇尚庄家思想。公元64年,汉明帝听说西方有“佛”,就派中郎把蔡惜送到今天的印度天竺。三年后,蔡惜成功回国,带回了一些佛经。
此后,三国高僧朱士行于260年西去取经,到达于和,发现了梵文版的《般若经》。因为没有到印度,史书上很少有记载。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的高僧法显去天竺求真经,因为他看到汉代传人中原佛法戒律不完整。三年后,他们到达了北印度。在印度期间,法显获得了《萨婆多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环经等经文书籍。
[img]728904[/img]
东北僧侣昙无尽。420年,他们与昙朗等25人一起,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走,向文学学习。旅途艰难险阻。他们爬上葱岭,越过雪山,穿过悬崖。20人死在路上,但昙无尽仍然坚定不移,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学习成功后,他通过南海抵达广州,在江南地区弘扬佛教。他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翻译成中文后,在全国各地流传,至今仍为世人传诵。
然而,在所有从西方学习经文的人中,玄奘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他的名声是合理的。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玄奘并不是第一个从西方学习经文的人。人们总是潜意识地把声明和“第一”联系起来,所以有一种历史误解,玄奘是西方第一个学习经文的人。
误传千年历史之谜!西天取经第一人竟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