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一日两餐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原始时期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饿了就求食,饱了就放弃。”“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象征。中国最近在古代和商代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
在先秦时期,普通人每天吃两顿饭,即所谓的“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作是“早餐”和“晚餐”。
这两顿饭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吃?就像工作和休息系统一样,古人的用餐时间也取决于太阳的出没。古人把一天的时间分成12个时间段。当太阳刚出来时,它被称为“日出”,但古人的第一顿饭通常在下一个时间开始吃。那时,已经是三根杆子了,每个人都在这个时候吃了第一顿饭,古人只是称这段时间为“吃时间”。
古人称主餐为“大食”,另外是“小吃”,这在古代商代已经很清楚了,古人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饱。
战国时期有更多的夜餐
那么,一天的“三餐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事实上,在流行的“两餐制”先秦时期,已经有人一天吃三顿饭了。“庄子·内部”有“鲁莽的人,三餐相反,腹部仍然是真的”的说法,这意味着去郊区玩,吃三顿饭,来回的胃是饱的。如果当时没有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庄子就不可能这样写了。
然而,当时的“三餐制”并不适合普通人。只有社会地位和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和富人才会一天吃三顿饭。
《战国策·齐策四》和《关燕得罪齐王》称:“士三食不饱,君鹅蜂拥而至。”意思是读者一天吃不饱三顿饭,但是你的鹅鸭吃不饱。这说明当时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已经存在,也证实了普通人没有“三餐制”。
其实这个时候一日三餐只是一日两餐的补充,第三餐有点“夜饭”的味道。当时在贵族中间吃夜饭并不新鲜。在《晏子春秋内杂》中,有记载齐景公深夜将宴会搬到晏子家。
从根本上说,“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专利。除了朝鲜食物外,周王的日常饮食也是“燕子食物”。燕子食物分别在日中(中午12点)或日夜(下午3点到5点)。如果你在中午吃饭,从时间的概念来看,它与现代午餐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食物的内容与当时人们的关注完全不同。
秦汉时期,普通人或水平较低的官员大多是“两餐制”,但“三餐制”在贵族中得到了广泛的实施。淮南王刘长谋犯罪时,汉文帝刘恒特别批准他仍然可以享受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许他一天吃三顿饭。这就是《汉书·淮南王刘长传》中所说的“日常三餐,工资、蔬菜、盐和炊具”。此外,刘长每天还提供5公斤肉和2桶酒。
“午餐”成了主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习俗始于魏晋以后,但隋唐时期才真正普及。当时民间基本上一天吃三顿饭,与现代观念中的“三餐制”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标志是,“中餐”和“午餐”这样的词开始流行起来,并出现在当时文人的诗歌中。中餐是中餐,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中有“中餐”:“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白居易的《咏闲》诗中有“午餐”:“朝眠因客起,午餐伴僧斋。”
中餐和午餐都意味着“中餐”,因为它们在早餐和晚餐之间,在日常和中餐之间,所以它们被命名。中餐是“中餐”和“日食”,在用餐时间上与先秦中午分享的“燕食”相同,但两者的重要性无法相比。唐代的中餐已经成为三餐的主餐。在秦汉和以前,人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朝鲜食物”已经排名第二。
需要注意的是,“三餐制”在唐代很流行,但“两餐制”并没有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饭,有的地方一天吃两顿饭,直到清末甚至今天。
帝王一日“四餐制”
一天吃几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行为的限制。除了“两餐制”和“三餐制”,古代还有“一餐制”、“四餐制”和“五餐制”。显然,一天只吃一顿饭是穷人的无奈选择,一天吃四顿饭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
古代“四餐制”属于“帝王餐”,汉代制度化。中国古代的饮食体系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皇帝的饮食安排自然会有所不同,不要尊重自己。为什么皇帝一天要吃四顿饭?汉班固的《白虎通·礼乐》和《右论降神之乐》条是这样解释的:“王者之日四食怎么样?明明有四方之物,吃四时之功。原来皇帝每天吃四顿饭是借“四方”、“四时”的数字概念具有迷信色彩。
古人[一日几餐]?秦汉一日两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