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姻,
在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事业放在首位,婚姻事件一再推迟。每次你打电话给父母或回家,你都必须问,是否有女性(男性)朋友,你看谁和你的年龄差不多,孩子是两个,你仍然单身,想想很痛苦
这种现象在城市里很好,在农村地区也很常见。例如,我的一个朋友说,根据他家乡对婚姻的思维习惯,超过28名男性没有结婚。每个人都认为他注定要单身,超过26名女性没有结婚,这是一个年长的剩女
[img]529421[/img]
好了,言归正传。现代虽然有结婚年龄限制,但只规定下限。比如男性不得早于22岁,女性不得早于20岁,上限没有规定。
古代的适婚年龄是多少?
个别朝代对适婚确实有相关规定,但具体朝代对适婚年龄不同
《史记》记载了舜帝和大禹的结婚年龄。“尧乃看着他的第二任妻子舜。”这意味着舜在30岁时给了他女儿许,尧在30岁时结婚。
[img]529422[/img]
赵烨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了禹的结婚年龄:禹30岁没结婚,去了涂山,怕晚上,失去了制度,甚至辞云:我结婚了,一定是对的。这一段是大禹娶涂山的片段,也就是说大禹30岁就结婚了。
当然,姚舜禹时代没有的故事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口相传留下的故事,可能会扭曲。然而,根据舜禹30岁的结婚年龄,作为当时的皇帝,可以推断尧舜禹时代的适婚年龄应该是30岁
[img]529423[/img]
在周朝,提倡“男人30岁结婚,女人20岁结婚”,在《礼记·曲礼》中说:“男人20岁,30岁,房间开始关心男人,女人5年,20岁结婚”。这可能意味着男人20岁成年,女人15岁成年,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生产和生活技能仍然缺乏,30岁这些技能基本完美,可以结婚生子。
女性在周朝结婚较早,男性的适婚年龄与现代催婚年龄相似。当然,这只是周朝官方提倡的结婚年龄,即参考值,而不是强制性规定
在适婚年龄方面,也有一个强制性的时期。例如,越王勾践曾规定:“如果一个女人17岁不结婚,她的父母就会有罪。如果丈夫20岁不结婚,他的父母就会有罪。”这一强制性规定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越国被吴国打破了。越王勾践对适婚年龄有强制性规定,以增加越国人口,增加国家的国力
除了规定适婚年龄和未婚父母有罪的越南国家外,还有适婚年龄和半强制结婚期。例如,在汉代:“女性15岁以上至30岁不结婚,5计算”,这意味着女性必须在15岁之前结婚。他们真的不想结婚或身体状况有限。如果他们暂时不结婚,他们将是无辜的,但他们必须缴纳五倍的税才能受到惩罚
汉朝的整体婚姻年龄相对较早。例如,公元前203年出生的汉文帝刘恒,前188年出生的汉景帝刘启生。可以计算,汉文帝在15岁时就有了刘启,婚姻也很早就结婚了。汉朝以后的朝代受到汉朝的影响,适婚年龄较小。从那时起,中国古代就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早婚时代
三国时期的适婚年龄与汉代相似,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话,“十七是君妇,心中常苦悲”,意思是17岁就是人妇。@ 三国时期,王允把貂蝉献给董卓,家里有小女儿貂蝉。这里提到的28岁不是28岁。这两个数字是乘法,也就是16岁。虽然三国时期没有貂蝉,但《三国演义》在历史背景上与当时没有什么不同
[img]529424[/img]
从晋朝到南北朝,女性的结婚年龄大多是15岁或16岁。南北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中有一首诗“15岁嫁给卢家妇,16岁生子阿侯”,也就是说15岁嫁给了卢家。男人的结婚年龄也是15岁或16岁,有些比女人小一点。比如晋元帝15岁,晋安帝15岁结婚,可以算是相对较早的兄弟姐妹恋爱了。
唐朝唐太宗贞观初年规定
“圣旨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没有丈夫家庭,州县以礼结婚”的意思是,男二十、女十五还没结婚的,当地县政府协助结婚。看到这里,唐朝真的很好。如果你能穿越古代,唐朝是首选。这不仅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而且在结婚年龄还没有结婚,还有一个官员来解决终身大事。生活真的很美好
[img]529425[/img]
到了宋代,适婚年龄又下降了,“男十五岁,女十三岁以上,听婚姻”的意思是男十五岁,女十三岁以上可以结婚。在古代,注重父母的命运,“听婚姻”可以理解为顺从父母结婚的意愿。然而,宋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朝代。虽然对婚姻下限有规定,但没有上限。宋代的平均婚姻年龄比前后大几岁,一般是十七八岁。也有史学家说宋朝是晚婚晚育的朝代,尤其是北宋,晚婚甚至成为一种趋势
明清时期,适婚年龄也有统一规定。明太祖时期的适婚年龄是男性16岁和女性14岁。例如,明成祖朱迪出生于公元1360年,明仁宗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可以看出,朱迪至少在18岁时成为父亲,结婚年龄约为16岁。至于清朝,大多数制度都遵循明朝,在适婚年龄上与明朝相似。
看了古人的结婚年龄,你觉得自己十五六岁还在做什么吗?想起自己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上课调皮被带到走廊罚站,古人成熟真的早了。
古人什么时候结婚? 每个朝代的适婚年龄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