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由章子怡和周一伟主演的《上阳赋》是一部历史架空剧,但它所展现的世界观无疑是基于东晋南北朝。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点是士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连皇帝都无法激怒它。那么问题是,士族是如何形成和成长的呢?他们在南北朝有多霸道?最后,它是如何衰落的?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读者!
01 士族的崛起
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士族势力的发展。当时,高级官员和地主阶级开始垄断朝廷或州县的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富裕家庭代代担任公卿。例如,汝南的袁和洪农杨都创造了“四代三公”的盛大举措。曹操掌管政府后,实施了“只有才能”的选拔策略,士族的力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而,随着曹魏建立后不久实施“九产品中正制”,其力量不仅恢复了,而且进一步发展。
[img]496842[/img]
“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由名人陈群创立,自魏文帝曹丕时代以来就实施。所谓“中正”,就是有权评价人才的官员,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两级。其中,大中是由各州县选拔出来的,只有一个人。他们的候选人必须是朝鲜的官员,他们必须是受人尊敬的人;小中正是大中正的助手,数量不限。他们帮助后者完成人才评估。
大中小中出生后,朝廷会发布一套人才调查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在表中登记流亡的本地人,不管他们是否出官。人才调查表必须包括年龄、籍贯等项目,并根据家庭背景和才能将其评定为上、上、中、上、中、中、下、下、下、下九个产品,并加注评论。
填写人才调查表后,中小学将帮助中小学审查其真实性,并在确定无问题时提交官员部门,官员部门也将进行官员的选拔、晋升和罢免。公平地说,“九品中正制”是在当前动荡、人民流迁严重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必须实行的选官制度。尽管如此,这种选官制度终究缓解了曹魏与士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利于凝聚人心,稳定社会。
虽然“九品中正制”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择相对公平的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被“歪嘴和尚念错经”。,人性自私。既然大小中都有评价人才的权力,很可能会私用公器,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官僚子弟或大姓列入上品,把贫困子弟贬为下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上品无贫门,下品无学者”的现象,不利于人才的真正发掘。
然而,虽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选官制度并没有因为朝廷的细致或动荡而被废除或取代,而是被沿袭和固化,这仍然是选官的最佳选择。直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朝廷下诏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推荐和科举两种制度选拔人才。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选官制度迎来了一个大转折点。
02 士族有多疯狂?
士族垄断了一代又一代高级官员的权力,非常重视自己的血统和身份。除非他们必须,否则他们永远不会与寒冷的人有任何联系。他们说,和他们结婚就是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他们都感到羞愧,这与印度的种姓社会非常相似。士族看不起寒族,经常鄙视和侮辱他们。即使是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寒族,也难免会被他们羞辱。比如宋孝武帝刘骏的表侄路琼之,就有亲身经历。
[img]496843[/img]
孝武帝的母亲路惠男出身卑微。她的哥哥路庆因为生计被迫在太保王弘(东晋南朝最强大的士族——琅琊王氏)的门下当马车夫。当路惠男成为太后时,路庆之的孙子路琼依靠姑姑的权力去拜访王弘的孙子,时任中书令王僧达,希望后者能以礼相待。没想到,王僧达见到路琼后对他冷嘲热讽,并命令奴仆烧掉他坐过的胡床,当后者转身离开时。
路琼的羞耻和愤怒无法忍受,他跑到宫殿向他的祖母抱怨,希望路太后能为他脱颖而出。太后听说她的侄子和孙子被羞辱了,忍不住勃然大怒,立即找到了孝武帝,并要求他必须严厉惩罚王僧达。出乎意料的是,孝武帝听了一副非常无助的表情,对母亲说:“都责怪琼年轻,没有去王家盲目跑什么,这不是羞辱自己吗?”王僧达身份高贵,怎么能对他犯罪呢?”
宋孝武帝对士族的猖獗也没有办法
琼之坐着,僧达不和语,说:“过去门下的路庆人,是君何亲?”然后烧琼之所坐在床上。太后怒不可遏,哭着对皇帝说:“我还在陵墓里,我死后乞讨食物。”皇帝说:“琼年轻,无事可做,王僧达门,羞辱是其宜耳。僧达贵公子怎么会犯罪?”见《南史·卷21·列传第11》。
03 士族的衰落和谢幕
事实上,王僧达如此羞辱皇室亲戚,宋孝武帝不想杀了他,但考虑到琅琊王的名声和力量,他担心一旦王僧达受到严厉惩罚,很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叛乱,但他不得不吞下这种懦弱,这也是南北朝许多皇帝共同的困难。然而,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士族的傲慢自然会引起寒族甚至皇室的嫉妒和愤慨。他们迟早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侯景的混乱给士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果然,在南梁将领侯景叛乱期间,江南豪门被屠杀,以至于名人颜之推后来痛苦地写道:“中原冠带有100名晋渡江人,所以江东有百谱。至此,在都者的灭绝已经耗尽。"(见《观我生赋》自注)。虽然隋唐时期士族的力量已经恢复,但它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风景,在唐末五代100多年的战争中,它被进一步摧毁,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的士族有多疯狂?它是如何衰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