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蜀汉为何不向西南方向发展,偏向北伐?

蜀汉实现三分天下后,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征服曹魏,向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禁想:为什么蜀汉只是盲目地向北发展,为什么不向其他方向发展呢?向其他方向发展,扩大土地面积,在此基础上与曹魏竞争,不是更有利吗?

用这个问题问蜀汉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问题对东吴来说毫无意义。除了与蜀汉和曹魏接壤外,东吴的其他方向都是大海。根据当时东吴的航海技术,他们不可能在海外发展。但蜀汉不同。除了东吴、北曹魏、西南陆地,那些地方也生活着人们。蜀汉为什么不在那些地方发展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向北发展是蜀汉发动战争的唯一借口。

蜀汉政权是外来户。这个政权能在巴蜀扎根,不仅仅是靠武力。他们依靠什么?

首先,刘备是皇室的后代。虽然蜀国的原统治者刘张也姓刘,但他没有刘备那么清楚(也许,但他没有提出这一点,也没有澄清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刘备一直宣传自己是中山王静之后,这对他在蜀国的立足点至关重要。

第二,刘备以光复汉朝为己任。当刘备四处征服时,他总是提到自己的目的是“复兴汉朝,回到旧都”。既然我们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打败被发展并“窃取汉族权威”的曹操。正是因为刘备有这样的身份和理由,他才能在蜀国立足,不断发动战争,得到蜀国门阀和士人的支持。

[img]335256[/img]

二是向北发展符合蜀汉统治者心中的政治愿景。

刘备等蜀汉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借口是“复兴汉朝,回归旧都”,这也符合他们的政治愿景。

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是什么?这是“追逐中原”。“追逐中原”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它不仅是争夺世界的代名词,也是所有对世界感兴趣的诸侯的关键方向。只有把中原地区拿下来,把首都定在那里,我们才能称之为赢得世界。

然而,虽然这种政治愿景存在于诸侯们的心中,但他们不会说出来。他们说的是另一个原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他们说的理由是维护周王室,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例如,秦末诸侯们,他们所说的理由是推翻暴秦,平定世界,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健康。蜀汉统治者以刘备为代表,他们说的理由是“复兴汉朝,还在旧都”。

原因与隐藏在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高度一致,因此,他们发动战争不仅理直气壮,而且特别有活力。

[img]335257[/img]

三、其他方向的发展费力不讨好是没有意义的。

@ 不能向东发展。向东发展没有理由,费力不讨好。在他登上王位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登上皇位后,他以皇帝的身份去讨伐不服从他的东吴小政权,理由很充分。但是,即使理由充分,其实也是费力不讨好。既不赢,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制定了只向北发展的战略,再也没有向东发展过。

@ 不能向南发展。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土地贫瘠,瘴气猖獗,没有庄稼。不出庄稼倒也没关系,关键是这些地方还有很多力量,很不和平。即使你打败了一股势力,一个人很容易反抗,两个人的其他势力仍然不满意。@ 蜀汉统治者采用的方法一直以和平收复为主。诸葛亮深入南方,曾经“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很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以安慰为主。

第三,我们不能向西发展。西边是高原。高原真正发展起来,一直延续到唐朝。即使在强大的唐代,吐蕃也没有被征服,所以他们不得不多次采取和蔼可亲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弱小的蜀汉,他们根本不需要翻山越岭。工人们远征占领高原上的无用土地。

@ 综合考虑,蜀汉只是一直在北方用兵。


蜀汉为何不向西南方向发展,偏向北伐?蜀汉为何不向西南方向发展,偏向北伐?

,,,,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为什么刘备能成为皇帝?看看刘母为他做的一件奇怪的事情
  • 三国时期的蜀国历史上被称为“蜀汉”。 自公元221年以来,刘备先是成都皇帝,继承了汉朝的统一。自定国以来,刘禅于公元26...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