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失败,刘裕将皇帝梦凌驾于统一河山大业之上,在争权夺利的政治竞争中失败。
100多年来,东晋北伐多次,均以失败告终。离胜利最近的一次,是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是这次北伐。然而,和以往的北伐一样,义熙北伐也草草结束,功败垂成。在这方面,人们一直感到非常遗憾和遗憾,但当时的“国际舆论”早就预测了这一结果,看起来相当平静和清晰。
先说北魏的看法。北魏是东晋末年的头号敌人。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5月,北伐前锋部队进攻潼关,即将进入后秦。刘裕带领水军从淮、泗进入清河,追溯黄河西上,驻扎在洛阳。此时,东晋齐郡太守王懿投降北魏,并建议北魏乘刘裕驻兵洛阳,“发兵绝对归路,不战而克”。(《资治通鉴》第118卷,下同)魏主拓跋嗣听了,有些准备搬家,而大臣崔浩则劝说刘裕能过人,所向披靡,“克秦而归,必篡其主”这才打消了阻挠刘裕伐秦的念头。
我们来谈谈夏天的判断。比北魏更早、更偏僻地判断刘裕北伐的是位于后秦北部的夏天。夏王赫连勃勃听说刘裕北伐后,简洁全面地告诉大臣们,后秦的姚宏不是刘裕的对手,刘裕必然会攻入关中。“然而,如果你不能长时间留下来,你就会回到南方;留下你的孩子和将军,我就像捡芥末一样。”。他很早就准备好训练士兵为战争做准备。
事态的发展并没有脱离赫连勃勃的预期。13年8月(公元417年),北伐大军攻占长安,后秦灭亡。十二月,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驻镇关中,在三秦父老的叹息失望中匆匆南归。赫连勃勃的心腹大臣王买德听后说:“关中形胜之地,而裕以小儿子守之,狼狈而归,正急成篡事耳,不暇回到中原。这一天以关中赐我,不可失也。”
赫连勃勃认为王买德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立即向南挥手。这时,在义珍儿童的领导下,北伐大军陷入了混乱。著名将军沈田子、王镇恶等人在相互攻击中死于死亡,导致“人情离恐,无统一”。因此,赫连勃勃大军一到,关中县就在夏天降落,长安成了一座孤城。14年(公元418年)11月,赫连勃勃没有血刃,占领了长安。
到目前为止,义西北伐的胜利不仅消失了,而且还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后人们对义西北伐的失败感到遗憾,并从许多方面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例如,宋代司马光认为,刘玉之的失败是他让王镇邪恶和沈田子两个相互怀疑的人留在关中,导致内斗,使情况失控。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崔浩和王买德对刘裕北伐的基本判断:北伐是必须的,但秦并不是刘裕的最终目标,他的目标实际上是改变王朝;秦被摧毁后,刘裕无法保持,秦最终将成为他人的领土。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只是敌人的猜测,不够接受。众所周知,观众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早在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11月,北伐大军刚刚占领洛阳,刘裕就匆匆派左长史王宏回建康,讽刺朝廷奖励九锡。九锡是皇帝赐予杰出功勋臣属的九种礼器,属于最高等级礼遇。王莽、曹操、司马昭都被加九锡,所以九锡几乎成了谋朝篡位的代名词。
据说北伐还没有成功,同志们还是要努力,但刘裕却急着享受九锡的礼物。他的意愿是什么?
可以看出,北伐的旗帜确实让太多的人热血沸腾,但对刘裕来说,北伐还有另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为自己获得政治资本。北伐取得的所有胜利果实都将转化为篡位道路上的铺路石;一旦出现任何不利影响篡位和与北伐过程发生冲突的因素,北伐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被视为弃子。因此,13年12月(公元417年),刘穆之去世。原本有西北大志的刘裕觉得朝中局势可能失控,于是放弃了胜利的果实,匆匆东归,从而抛弃了北伐的胜利。
北伐失败,刘裕将皇帝梦凌驾于统一河山大业之上,在争权夺利的政治竞争中失败。但后来刘裕还是赢了,北伐,他得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让他的君临天下。两年后,刘裕代晋建宋。史称刘裕闻听义真逃回建康后,“但登城北望,叹息而已。“后人不知道。那一刻,他心里除了为北伐的失败感到遗憾外,还有没有庆幸牢牢把握朝廷大局?
为什么宋武帝刘裕北伐失败?皇帝梦凌驾于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