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高真的有两三米高吗?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三国演义》写道: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耳垂肩;关羽身高九尺,胡子长两尺;张飞,八尺长,豹头环眼,燕子虎须,声音如雷,势如奔马。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刘备七英尺五英寸,耳垂直到肩膀;关羽九英尺高,胡须两英尺长;张飞八英尺高,头像豹子,眼睛像中间的玉,下巴不明显,直接连接脖子,胡子像虎胡子,咆哮的声音像雷,势头像奔跑的马。”
[img]482652[/img]
这段话似乎没有问题。也许更多的读者关心他们独特的外表,削弱数据信息。当作者将“尺子”转换为现在的“厘米”时,我感到惊讶——“九英尺”为300厘米,“八英尺”约为266厘米,而“七英尺五英寸”约为249厘米。换句话说,桃树下喝酒的三兄弟中,最短的也是2.5米。
桃树下的结义在哪里?这显然是与桃树树冠面对面的结义。
作者读了一些书,也发现了很多关于身高的描述:《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八英尺高,像松柏”;《三国演义》记载: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英尺六英寸”;李白在《与韩荆州的书》中写道:“虽然长不到七尺,但心雄万夫”。周瑜身长八尺;季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秀丽。
如果这些数据按照现代标准转换,你可以想象它们会得到多么惊人的数字。你可以想想古代的场景——诸葛亮身高2.5米,与松树和柏树并肩站立。从物理意义上说,它确实“像松树和柏树”。曹操身高2.33米,李白矮,但也有两米多高;师圣孔子身高3.2米。人们不仅要在精神上仰望他,还要在现实中仰望他
在这里,作者叹了口气,古人的身高很难超越,1.89米不是问题,通常从两米开始,三米很难封顶。难怪宫殿的门建得这么高,害怕皇帝会撞到他的头。
[img]482653[/img]
这自然是个笑话。但是古人真的这么高吗?当时没有体检,也没有报告清楚地列出人们的身高,但从古代文物中找到证据,不难发现出土的丝绸面料、衣服等,看起来不是很大,用来喝水吃锅碗瓢盆,除了军队集体锅,没有大离谱。假如古代人均两米,这些日用品难道不会同比放大吗?
秦兵马俑是根据当时士兵的姿势制作的,每个士兵大约1.8米到1.9米。
想成为一名士兵的人不应该太矮。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数据只是名人自传或小说中的描述,不能被视为真实数据。”
但翻翻古代医学书籍,《灵枢经》写道:“人长七尺五寸”,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人的高度在七尺五寸左右。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也提到:“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普通人的长度以七尺五寸为例”。意思是“人的身高大多在七尺五寸左右”。
奇怪的是,连医学史书都是这样写的,各种证据证明人真的没那么高。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在古代,尺寸标准与现在不同。
最好的例子是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的一个容器。它被称为“秦商鞅铜方升”。它是商鞅统一秦国量衡时监督的标准量器。上面的铭文显示,当时一英寸长2.31厘米。十英寸是一英尺,所以一英尺长约23.1厘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再次统一衡量,他没有改变商鞅标定的尺度,因此秦朝一尺的标准长度仍在23厘米左右。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度量衡,三国时期没有太大变化。
[img]482654[/img]
1972年,三国时期的魏国骨尺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2号墓,长23.8厘米;1964年,三国时期的吴国骨尺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坛子口,长23.5厘米。
这似乎是古代人均两米的秘密——当时的一尺没有现在的一尺长。
以诸葛亮为例。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应该用“汉尺”来计算。因此,诸葛亮的身高约为1.84米。虽然它也很高,但它总是很高。
由此可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是多么重要和有意义。统一度量衡,身高可以用当时的尺寸来计算。没有统一,古籍数据计算的麻烦程度难以想象。
古人的身高真的有书中写的两三米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