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对儿童玩具至关重要。虽然古代没有专门为儿童设立节日,但古代儿童并不缺少玩具。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今天古代有许多所谓的益智玩具。
根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古人最早称玩具为“玩物”,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响球”是距今约5000年的最早的“声音玩具”。陶响球是一种内部空心玩具,里面装有弹丸或石粒,摇动时沙沙作响。这种玩具非常适合儿童,可以激发和锻炼儿童的听觉和视觉。直到汉魏时期,这种玩具一直是古代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后来,“哗啦棒”出现了、在陶响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花棒锤”。
[img]481122[/img]
在汉代,儿童玩具的品种更加多样化。“泥车”已出现“泥车”、“瓦狗”等玩具。在评论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东汉王符《潜夫论·浮奢篇》有这样一句话:“或取好土,做丸卖”、“或者做泥车、瓦狗、马骑、倡∞戏弄儿童的巧妙诈骗。可见当时玩具的种类大多是泥做的,而且种类也比较多。但在王符眼里,制作玩具并非“正业”,玩具消费被视为“浮奢”,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用的”。可以推断,当时的玩具市场不会太发达。
中国古代玩具市场直到公元十世纪才真正形成。不仅生产销售规模前所未有,还有“玩具店”、“玩具街”,制作和销售玩具已成为宋代工匠的谋生手段和发财之道。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玩具市场最繁荣。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都是当时的玩具街;此外,在城市的“马行街”地区也有卖玩具的。南宋时期,以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中心的大量北方玩具艺人南渡,南方玩具市场也十分繁荣。
宋代玩具更丰富。出现了。 “黄胖”、“布老虎”、“兔子爷”等众多品类。“黄胖”不仅是儿童玩具,成年人也用它作为玩具。
“劝酒工具”。端午节流行的玩具是“布虎”。古人认为端午节所在的阴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的一天,而老虎“性食鬼魅”则用“布老虎”辟邪。端午节有很多老虎玩具,包括单头虎、双头虎和四头虎,还有一些做成虎枕和虎套。大多数形状是“三大一小”,即大头、大眼睛、大嘴巴和小身体。端午节期间,古代父母除了给孩子送布虎玩具外,还经常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虎脸,书上写着“王”字。
宋代最流行的玩具叫“磨喝乐”,是当时最时尚的泥塑玩具。“磨饮乐”是梵文音译,也是写“摩罗”的。宋人所在的《醉翁谈录》记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儿,端正细腻,京语称之为“摩罗”。大小不一,价格也不便宜。或者加饰男女衣服,有奢华的人,南人眼为巧儿。这是一种来自西域的玩具,原本是佛教之物,唐代多用蜡做,宋代多用泥做。这种玩具很贵,和现代玩具芭比娃娃很像,有衣服穿,搭配也不一样,可以换。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说:“御前扑卖摩罗,有乾红背心,系青纱裙;还有背儿,戴帽子的人。由于磨饮乐的广泛流行,宋代的孩子们喜欢模仿他们的动作造型。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年南宋临安,“市场儿童,手持新荷叶,效‘摩罗’之状。吴自牧还特别说明,“这东都流传,至今不变”。父母买磨喝乐,还有别的意思。对已婚妇女来说,有祈子的愿望,《唐岁时事》记载,“(磨饮乐)是妇女宜子之祥,称之为化生。”
[img]481123[/img]
玩具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玩货”。明清时期泥塑玩具较多,“泥塑之乡”出现在北京、天津、杭州、苏州、无锡、禹州等地。当时苏州生产的玩货质量最好,也最有名。玩具市场集中在城北虎丘地区,所以苏州生产的玩具也被称为“虎丘玩货”,外国父母到苏州,会买虎丘玩货带回孩子。《桐桥倚靠录》中记载了“虎丘玩货”的情况:“虽然都是儿童玩物,但纸泥木治之都是成形的。建造手艺的巧妙之处在于,搬地不能是好人。外省、州、县多于是,游客来虎丘的人也必须买回来,称之为“土宜”。”
明清时期,中秋节送孩子“兔子爷”很流行。和“黄胖”一样,“兔子爷”也是泥塑玩具。这种玩具直接关系到嫦娥奔月和玉兔的传说,是古人崇月遗俗的体现,原本是孩子祭月时“月神”的象征。根据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和《兔儿爷摊子》条,“每年中秋节,市人之巧都是用黄土揉成蟾兔的形象出售,叫兔儿爷。清潘荣陛的《帝京时代胜·八月》“彩兔”条称:“京师以黄沙土为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聚集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儿童玩具来自生活。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最早的玩具是泥制的,未来的大多数玩具也是土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制玩具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与现在相比,虽然古代玩具种类少,形状简单,但简单中并不缺乏聪明。与今天相比,它也减少了化学污染,更健康。
揭秘:中国古代孩子玩什么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