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转折点。在平定的过程中,郭子仪、李光碧和仆固怀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战争初期,郭子仪率军光复两京;战争中期,李与叛军对峙,与洛阳、河阳一线;战争后期,仆固怀恩作为指挥官发动反击,结束了八年的叛乱。
从整个过程来看,李光碧似乎没有什么出色的记录。事实上,这是人们对战争的误解。人们经常被战争带来的鲜血和激情所感染,真正赢得战争胜利的是耐心和痛苦。
德国第二年(757)的第一个月是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当安禄山充满雄心壮志时,它正在四面攻击和扩大领土。命令将军史思明率领10万军队进攻太原。此时,正是李光碧在危险中被命令守卫太原,他手中只有不到1万军队。
依靠这一万军队,李光璧不仅成功守卫,还打退了史思明,歼灭了7万敌人。这场战争极大地鼓舞了处于低潮的大唐军民。
乾元二年(759),唐军在叶城大败。郭子仪为宦官鱼朝恩背了一个黑锅,被削去了军权。李光碧成了唐军的实质性指挥官。之后,他带领唐军和史思明在河阳对峙了两年多,极大地消磨了叛军的实力和精神,为后续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img]437033[/img]
从这些功劳来看,李光毕可谓居功至伟,《新唐书·李光毕传》将他的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实也不过分。
然而,虽然李光璧立下了无数的军功,为什么郭子仪的名气却比他大得多?
其实光靠军功是不够的。
在叶城之战中,宦官鱼朝恩外行领导专家,纯粹盲目指挥,使唐朝60万军队尴尬不堪。然而,鱼朝恩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对此,郭子仪默默地背着黑锅,没有抱怨。他明白,不是鱼朝恩对自己有仇,而是他的功绩不再被皇帝所容忍。从那以后,郭子仪过着公寓生活。
广德元年(763),吐蕃20万军队威胁长安。当时,朝廷重兵仍在消除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长安几乎是空城。那一年,郭子怡是一位67岁的老兵。然而,官场斗争和皇帝的怀疑并没有抹去他帮助国家、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已经成为光杆司令,仍然带领20名亲兵踏上保卫国家的征程。
[img]437034[/img]
随后,依靠临时召集的4000兵马,以虚张声势吓退了吐蕃20万大军。
这时,李光碧手里拿着重兵,却观望不前,却徘徊在皇帝的急诏面前。李光碧害怕了。宦官的诽谤使他心有余悸,皇帝的怀疑使他心灰意冷。
广德两年,平叛大功臣,郭子仪忠诚的下属仆固怀恩,终于起兵造反,因为受不了皇帝无休止的猜疑。老将郭子仪又踏上了征程。
仆固怀久经沙场,与回族、吐蕃有着深厚的渊源,掀起了巨大的风暴。如果不是意外死亡,对唐朝的打击不会比安禄山小。
郭子仪的下属可以掀起如此大的风暴,那么郭子仪的号召力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难怪唐朝宗对女儿说,郭子仪的儿媳升平公主说:“如果郭令公想成为皇帝,这个世界仍然可以是我们的家人!”
[img]437035[/img]
那么,面对皇帝的怀疑,郭子仪没有心寒?面对世界的诱惑,郭子仪没有心动?
佛经说:“智慧是非的选择,智慧是决定的选择。”君子有所作为,有所不为。面对猜疑,李光碧犹豫不决,最终抑郁而终;仆固海恩和李怀光选择了叛逆。郭子怡选择了当时最崇高的信仰“忠君爱国”,这是那个时代最崇高的信仰,因为她永远不会摧毁她的血液。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郭子怡在首都的大厦门口大开。如果他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大厦一日游。有些人甚至看到他为妻子和女儿洗澡。有一段时间,这件事在整个首都传播开了一个笑话。
儿子们不能挂在脸上,问父亲为什么。郭子怡说:“我们家有成千上万的下属,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大家的嫉妒和怀疑。如果房子的门关上了,一定有人被困住了;房子的门打开了,这证明了我的心是无私的,没有臣民的心。”
郭子仪的方法虽然高明,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心底真的无私。
@ 郭子仪流传千古,并不是说他比李光毕更会打仗;比仆固怀恩会当官,而是靠他永不熄灭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
李光璧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郭子仪比他更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