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高举“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帜的大清帝国遭遇了罕见的奇耻大辱。日本作为一个“小国”,敢于依靠13 船只和3600人的部队主动攻击台湾岛,使清廷感到“海防关系紧迫,是当前的首要任务”。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派李鸿章监督北洋海军事务,沈宝真监督南洋海军事务”。因此,南洋水师的历史开始了。
规划海防需要财政支持。光绪七年元月以来,清廷每年从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沪尾、打狗七处海关税中提取40%,江海关税中提取20%。此外,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等省提取的200万两银,总计400万两银作为建设海军的费用。原本应该是南北洋水师平分的费用,但沈宝真却过于“大方”,认为“外国水师应该先尽力在北洋创办,分之为力薄而成功缓”,@ 毫不犹豫地“咨明各省,统解北洋兑收应用”,优先考虑每年应分配给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结果,两年多来,南洋水师只从福州船政局获得了“靖远”、两艘木制炮舰“登颍洲”。但是捡便宜的北洋水师从来没有买过铁甲舰。看到李鸿章在购买铁甲舰时无所作为,海军费用经常被挪作他用,沈宝真要求从1878年开始 本应每年分配给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从年开始收回。1879年12月18日,刚刚想有所作为的沈宝真在任上。
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上任,就面临着中日因琉球问题而发生的争执。@ 他不得不大力整顿海防,一方面要求福州船政局加快造船速度,另一方面要求水手加强训练。但刘坤一再反对购买当时海防战略重点的铁甲舰,认为不需要铁甲舰就可以编成海军。两年后,左宗棠收到了两江总督的印信,“船政之父”发现弱小的南洋水师不足以防御江南海口,于是开始建设南洋水师。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左宗棠从德国购买了“南琛”、“南瑞”两舰从福州船政局订购了“开济”、两艘快船“镜清”。经过左宗棠多年的努力,到1884年,南洋水师已拥有16艘大小舰船,排水量近1.6万吨,面貌一新。但令人费解的是,左宗棠作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创始人之一,也极其排斥铁甲舰,强调“江海防务并重,不争大洋”。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左宗棠把南洋水师带进了快车道,但却是一条不归路。
[img]349861[/img]
1884年,曾国权接任两江总督。此时,中法已经开战。在左宗棠的反复催促下,曾国权不得不派出五艘战舰,如“南辰”来帮助福建水手。结果,在石浦一战中,南洋水师失去了“澄庆”和“宇远”两舰。在后来的镇海保卫战中,“南琛”等三舰与炮台合作击退了入侵的法国舰队。中法战争证实了南洋水师“海战不足,只守江海门户,辅炮台,借固江防”。然而,知道南洋水师实力不足的曾国荃,在长达6年的任期中,只在1887年增加了一艘“环泰”舰。到1894年,只有南洋水师被称为清朝第二大海军 “南琛”、“南瑞”、“开济”、五艘战舰和四艘蚊炮船,“镜清”和“环泰”。
围魏救赵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4年6月,驻英公使龚照媛就建议 “南洋得力兵轮酌调北听差”,但李鸿章以“南省兵轮不用,怎么吓日本”为由拒绝提议。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鸿章留下了广东水师的三艘巡洋舰,它们在北方参加了清廷的第二次学校。他们可以选择这些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铁肋木壳船,但他们忽略了南洋水师的五艘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战舰。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不喜欢南洋水师的船太旧了,还是他们对湘系集团有疑问,放弃了调度。
李鸿章没想到的是,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突然损失了5艘船。由于清政府没有建设能力,很难及时购买外国军舰,迫切需要补充军队的李鸿章此时想到了南洋水手,所以他向朝廷“发挥南洋水手的主要军舰来帮助战争”。但两江总督刘坤以“东南省为财富重地,日本人刻刻关注”、“前敌与工资源均关大局”为由,要求免派战舰北上。当清廷再次商调南洋主力战舰北上时,南洋大臣张之洞也说战舰北调只能徒供一击,再次拒绝。借调南洋水师计划失败的李鸿章,只能哀叹用“一角之力,战胜全国之师”。
这时,清廷上下有人提出了“潜师”计划,打算围魏救赵。1895年1月14日,总理衙门发给张之洞 “有人玩日本全师出来,国内空虚。如果水师捣入其境,或者游遍其各个岛屿,会让彼此担心,我要抽薪等等。采用张之洞、唐景昀的会商方法。甚至有人说,他们自愿去长崎、神户、横滨等地侦察,发现长崎没有防备。然而,张之洞再次认为南洋水师“断难出洋”,理由是“船薄行迟,炮无新式,本难求,实无大用”。直到远在美国的洪荣建议,“中国迅速向英国商人借了1500万元,购买了三四艘盔甲舰,雇佣了5000名外国士兵。在太平洋抄袭日本后,它无法忽视它的开始和结束。”张之洞非常欣赏这一建议,并派洪荣去伦敦借钱。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当刘公岛与外界完全隔绝时,张之洞敦促朝廷“不惜一切代价购买五六艘穹顶快船和十几艘大鱼雷炮船”,并要求将北洋水手购买的军舰归南洋水手指挥。然后两支舰队直接前往长崎,北洋新购战舰攻击朝鲜沿岸。结果,2月11日,当清廷所有成员仍在热烈讨论围魏救赵战术时,刘公岛坠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的结束几乎宣布了北洋水师的灭亡。而南洋水师,在电报文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像看客一样错过了战争。然而,这位被嘲笑为“见死不救”的南洋水师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1894年9月20日,一艘从日本走私军火的英国货船经过台湾时,被南洋水手“南辰”舰拦截,只查获“一箱枪”和“两箱六响手枪”。这样的查获,只是甲午战争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既掩盖不了江南督察在战争中的拙劣表现,也洗脱不了南洋水师“见死不救”的恶名。
120年前北洋水师的失败让墙上的南洋水师白眼。然而,当我们仔细检查历史时,不难发现南洋水师的“死亡”也是一种无助。
晚清朝廷的相互制约:南洋舰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