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宋朝官员脖子上挂着一个白色的项圈,下面有一个方形锁片。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饰品。其实这是汉服上非常重要的服装饰品——方心曲领。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img]338566[/img]
宋宰相吕夷简
正宗的中国汉服,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以优雅典雅著称。然而,由于中原历史上多次被异族统治,汉服在几次失落后多次复兴。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方心曲领是宋代汉服再次复兴的产物。
汉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特别重视礼仪。三千年前,周朝制定了一个复杂而严格的礼仪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称为“周礼”。《诗经》中有一句话:“相鼠有皮,人却没有礼仪。什么是不死?”这意味着,如果人们不懂礼仪,即使是老鼠也不如老鼠。他们为什么还活着?处处注重礼仪的汉族也必须体现礼仪,支持这种礼仪的哲学思想。
方心曲领上面是一个原形项圈,下面是一个方形锁,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反映了“象法天地”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间是人,所谓的“三才天地人”。佩戴方心曲领总是提醒官员,作为官员,敬畏上帝派来的天子,善待在土地上工作的人民,履行官员的职责,不要有非常错觉。
在历史上,方心曲领是经过长时间逐渐形成的。首先提到曲领的是汉代,汉人刘熙在《释名》中这样描述:“曲领包括在内,在中襟领上,横截颈其状曲也是如此。可见,汉代的曲领不是挂在衣领外的项圈,而是戴在领口内,遮住露出的脖子。因为汉服的领子是交领,不能完全遮住脖子,冬天的寒风会从此吹进来,穿多件交领衣服的时候,领子会捡起来,看起来不漂亮。汉时曲领的作用一是御寒,二是遮挡外衣领口多件内衣的领子。
汉朝死后,中原五乱华,汉服也经历了第一次失落。直到隋朝统一世界,汉服才复兴,方心才首次出现。隋书•《礼仪志》记载:“百官朝服公服,都拿着手板...革带、曲领、方心、遮膝..........
唐朝在服饰上继承了方心,新唐书•车服志》:“通天冠者...江纱遮膝,白罗,方心曲领..”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不仅有曲领,还有方心。因为方心挂在领口外,曲领只能挂在脖子上,成为项圈。
[img]338567[/img]
由于唐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汉服又经历了一次失落。宋朝成立时,宋人从未见过方心曲领实物,只能根据史书上的文字记载来修复。根据《礼记集》记载:“今天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基础,方二寸许,装饰在圆领上,系在颈后结。说明宋代方心曲领的质地是白罗的,曲领不是封闭在脖子上的圆圈,而是用带子系在后颈。
明朝去世后,汉服再次失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行汉服。他发布了一个法喻:“你不能穿两件胡衣服。所有禁止他的辫子、发髻、胡衣、胡话和胡姓!”朱元璋“采摘周汉,采摘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对服装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装的基本风格,方心曲领仍被继承。
但到了嘉靖年间,陶醉于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特别重视复古考据。他认为真正的方心曲领已经失传,隋朝沿袭的都是虚假的,应该废除。《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定服制》载:上面说:“方心曲领古制从隋朝开始就没有传言。如果你想通过宜革,如图所示,中外职官可以遵守,但不得违反。会议上的所有政府官员都将得到纠正!从此,隋唐以来的方心曲领被废除。
然而,作为东亚文化中心和宗主国,中国的服饰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引进了方心曲领。直到今天,方心曲领仍然用于韩国的祭祀服。如果韩国申请世界遗产,中国将失去另一个传统文化符号。
宋朝官员朝服上的白色项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