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天子祭祀和吃饭时要用九个鼎和八个桂,鼎相当于现在的盘子,而桂相当于碗。
先啰嗦两句,说说“九鼎八贵”是怎么回事,这和后面要说的鼎内放什么有关。
鼎在古代被认为是传国重器,是国家权利的象征。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九鼎八贵”,清医生用“七鼎六贵”,诸侯用“五鼎四贵”,士为“三鼎二贵”。一句话,九鼎就打这个。
[img]136264[/img]
三脚架,三脚架,既是食器,也是礼器。简单来说,三脚架是放肉的,三脚架是装粮的。
三种,锅[huò]鼎、升(正)鼎、羞(陪)鼎。
1、镬鼎
锅鼎特别大,用于烹饪。锅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大锅里煮死。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锅快乐,求之不得”,意思是锅的刑对我来说就是毛毛雨。就像喝糖水一样,只要你为国捐躯,你就不妨碍我做饭。
2、升鼎
升鼎,又称正鼎,是题目中所说的祭祀和宴会享用的鼎鼎,鼎内一般放牛、羊、猪(猪)、干鱼、干腊肉、动物肠胃、皮肤(切肉)、鲜鱼,鲜腊肉。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越狱称王,也开始使用九鼎。例如,一些猎物肉或狗肉存放在中山国祭祀的鼎中,这与它们的游牧民族特征有很大关系,与中原鼎中的牲畜有很大不同。因此,鼎中储存的食物可能会根据诸侯国的生活习惯而改变。
[img]136265[/img]
3、羞鼎
羞鼎又称陪鼎,与正鼎配合使用,“致味为羞”,羞鼎是用来制作调味品的。
而且六谷内盛六谷,即稻谷、稻谷、梁、麦。
米和麦就不说了,小米是黄米;吉指不粘的小米 (一说高粱);梁通粱,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黑色长米
为什么古代天子吃饭祭祀用九个鼎和八个桂 他们现在相当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