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魏晋时期的大臣和学者。他十几岁的时候很有名,时人称赞他:“裴秀是后进领袖。”
经辽将军吴秋节推荐,曹爽将军作为将军,继承了父裴潜的头衔,清阳亭侯,迁任黄门侍郎。曹爽被杀,裴秀因为他的官员而被解雇。不久之后,他成为了安东将军和司马昭将军司马,参与了军国政策的规划。后来,他搬走了,骑了一个永久的侍者。在平定诸葛诞叛乱时,他为司马昭提出了建议。后来,他因功转任尚书,进入鲁阳乡侯。
曹丕继位,进爵鲁阳县侯,迁任尚书仆射。咸熙初年,负责修改官制,提议恢复五等爵制,恢复五等制后,裴秀被封为济川侯。还建议司马昭立司马炎为晋王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开府,加给事中。司马炎建立西晋时,加上左光禄大夫,封爵巨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任内对时政多有建议。泰始七年(271年),因服寒食散后喝冷酒而去世,年仅48岁,死后元。有三卷文集。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创作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绘画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合作(PtolemaeusClaudius)同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简介 三国魏国裴秀生是中国科学制图学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