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我们的印象中,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是一个“文能安天下,武能上马定天地”的人物。第一,他能写诗,“想想那一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被誉为豪放派的鼻祖;第二,我们可以打仗,“壮年旗帜有万人,金突骑渡江初”。用现代语言来说,他是武将中最好的诗歌,也是诗人中最好的战斗。他是一个“跨界”的双重冠军。就连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坤也惊呼道:“真正的词坛飞将军!其实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承担酷吏的恶名
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江西安抚使改为浙西提刑。在他立即上任之前,他被皇家历史监督员王林弹劾。“台臣王林,用泥沙等钱,杀人如草芥”,这意味着他用钱就像用泥沙,杀人就像割草。因此,辛弃疾享有酷官的声誉,在上任之前就被撤销了所有职务。
辛弃疾给人留下冷酷的印象并不奇怪。他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独自骑杀了偷义军印章的和尚。后来,他带领50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杀人的残酷角色。但真实情况如何呢?
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人和下属官员都很慷慨。他曾奉命平息南方茶商的叛乱。在给宋孝宗的报告《关于小偷的书信》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田野里的人,郡以聚敛杀人,县以科率杀人,官以乞讨杀人,豪民以兼并杀人,小偷以剽窃杀人。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正谓耳。“也就是说,这些农民,县级官员用过度征税伤害他们;县级官员用各种名义购买物资伤害他们;下属人员以各种名义索取、拿、卡、伤害他们;地主利用合并土地伤害他们;小偷用抢劫和掠夺伤害他们,人们不能去哪里?
辛弃疾意识到,真正应该严格管理的是各级官员,而不是普通人。这已经成为他的执政理念和政务处理的出发点。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之下,官员们都很害怕教条,不抓得遣”。也就是说,他对下属的官员非常有尊严,总是对下属进行法律调查。这些官员害怕因为不遵守教条而受到谴责。
相反,他对人民非常慷慨和关心。楼钥所在的《攻愧集》中说:“比居外台,议从厚,闽人户知之”。这意味着辛弃疾在福建提点刑狱时,对犯人的判罪遵循宽厚的原则。福建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件事。有一次,他派了一个叫傅大声的官员到下辖的一个县,复审监狱里的囚徒。傅大声到达县后,经过仔细审核,释放了50多人,只留下10多人。这么多案件被翻案,让县长脸上火辣辣的,于是拒绝招待傅大声说话,连饭都不在乎。辛弃疾听说后,亲自审查了这些案件,最后都遵循了傅大声的处理意见。
辛弃疾被污以酷吏的名声,主要是因为他拒绝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辛弃疾自己在给皇帝的书中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人所容,顾恐言不脱口而祸不旋跟。“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迎合别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不顾各种潜规则。因此,他与南宋平庸保守的官场风气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一切都放在今天,却特别让我们肃然起敬。
曾有拍马嫌疑
公元1203年,64岁的辛弃疾在家闲了9年,突然接到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和浙东安抚使的通知,这让他大吃一惊。开心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六州歌》,上面写着:“千载传忠,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风生,整个世界。”正是这首诗让辛弃疾怀疑拍马屁。
这首诗是写给韩愈的。前三句“千年忠献,两定策,纪元勋”赞扬了韩愈的曾祖父、北宋著名大臣韩琦。他帮助英宗和神宗登上王位,并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最后三句话中,“孙又子,方谈笑风生,整个天地”直接赞扬了韩愈,说他在谈笑风生之间整顿了天地,处理了世界上的重大事件。韩愈谁也值得奉承?
韩是南宋宁宗时期最炙手可热的权臣,他靠与赵宋皇室的裙带关系发财,走的是外戚路线。宁宗的曾祖母宪圣太后是韩愈的姑姑,这位老太后虽在幕后,却是当时的实力派人物。韩氏,宁宗皇后,是韩愈的侄女,“枕头风”一直很硬。有了如此强硬的背景,韩愈很难不牛气。韩愈最大的政治手笔,就是整理了一批以宰相赵汝愚为代表的理学人物,极大地打击和削弱了自己的政治敌对势力。
辛弃疾之流原本是韩愈的重点打击对象,为何又突然得到起用,并被授予如此重要的职位?事实证明,此时韩愈的靠山宪圣太后和皇后韩氏相继死亡,后台倒塌。虽然韩愈仍然拥有权力,但他开始感到有点不安。有人劝他不要把理学人物打得太狠,做得太好。他们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根深蒂固。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东山再起?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韩愈放松了对理学的禁令,使用了一群与理学关系深厚的人,比如辛弃疾。其初衷是收买人心,改善群众基础。
即使官位不低,辛弃疾也不会屈膝拍权贵马屁。以他的性格,他从未认真对待荣华富贵。公元1193年,他在杭州当太府少卿。这个职位是从四个产品开始的,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待遇。他都想辞职,急得儿子直接做他的工作,说你总是要退休。你必须先给家里买些房产和田地来维持未来的生计。我们都指着你吃饭。辛弃疾一听就生气了,专门写了首词“最高楼”来教育儿子:“我哀悼,什么时候一定要富贵?财富是危机。”
对于辛弃疾来说,虽然他没有关注自己的荣耀和财富,但他有一个欲望从未实现,那就是他年轻时“驱逐鞑靼囚犯,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现在他六十多岁了,烈士暮年,时间不多了。他多么想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向贵族祈祷,期待权力。
事实上,欲望没有高尚和卑鄙的区别,无论目的有多合适,无论多么光明,也是一种自私。面对欲望,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低下高贵的头,可以被称为英雄的辛弃疾也不例外。然而,知道他奉承的动机和背景,虽然这首诗有点恶心,但它可以理解,它的抱负,仍然让我们失去尊重。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9月初十,久卧病床的辛弃疾突然睁开眼睛,喊道:“杀贼!杀贼!杀贼!”之后,他在悲愤中去世。他一生都以军事领域、杀敌报国为最高理想,但残酷的现实最终留给他的只是遗憾。然而,辛弃疾留给我们的是山的背影,这让我们钦佩了几千年。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一面:有酷吏恶名 有拍马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