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狄仁杰从小性格倔强,一生坚持原则。这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他引起皇帝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的性格。有两个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当你去别人父亲的坟墓砍树时,他们能不生气吗?更何况是皇帝的父亲。高宗下令严格处理这两个人。
案件交给了狄仁杰,狄仁杰按照法律法规一审,认为应该免官。高宗一听就生气:“权善砍昭陵的树,让我陷入不孝的境地,不得不杀人。”狄仁杰为了保住他们而奋斗。他先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大家都说劝皇帝难。我觉得如果遇到杰周这样的昏君就难了,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也不难。我觉得今天告诉你应该不难。”
“你看,汉文帝,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文帝必须把这个人抄在门口。执法部长坚持法律,只能处死小偷本人。最后,文帝不同意吗?看看曹丕。当一位大臣建议他不要移民到河南时,曹丕不听。大臣上去抓住曹丕的裙子,曹丕终于同意了。如果我今天不能说服你,我会羞于见到我的前任。”
然后知道利益:“你今天杀了两个将军一棵树。千年后人们怎么评价你?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防止你以后被戳脊梁骨!”高宗让他说不出话来,最后干脆耍了个赖:“我就是想杀这两个人。你今天给我法外施刑怎么样?”
狄仁杰一听,冷笑着说:“你制定了法律。你必须遵守法律。你怎么能随便改变它呢?你不想在那个世界上陷入混乱吗?你必须在法外施刑,好吧!那就从今天开始吧。”气氛越来越紧张。皇帝非常生气。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皇帝有高血压。你能对皇帝生气负责吗?
狄仁杰的老板张文霖手里拿着一块水板,使劲地向狄仁杰挥动,这意味着:好吧,别说了,下去吧,皇帝都急眼了。狄仁杰还是不在乎,硬顶。最后,唐高宗让步,他说:“卿能守法,我有法官。“你可以坚持这个原则,我有一个好的法官,所以命令史官把它写进史书。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官衔。唐高宗这个人真的很好,性格有点软,但气度还是比一般皇帝强。
这件事让狄仁杰第一次进入武则天的视野。当时唐高宗高血压越来越严重,病重时眼睛暂时失明。武则天帮助处理一些政务。这个人非常聪明能干,处理得当。高宗对她很放心,所以他开始给她做一些决定。《资治通鉴》说武则天此时“权与人主”,意思是权力和皇帝一样大。那么,武则天自然看到了狄仁杰的举动。几年后,武则天在任命狄仁杰为宰相的诏书中说:“雅达政方,早判朝寄。“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承担了朝廷的重任,可见她很早就开始关注狄仁杰了。
全善才事件发生后,狄仁杰又去玩了。唐高宗一见到他,就迅速答应了,并对他说:“如果你得到了全善才,你就得到了全善才。”这意味着你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你的邀请吗?我为全善才服务了你。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身上有一种光环。皇帝一过去就被他的光环抓住了。
狄仁杰在倔强的同时,也懂得灵活,不教条。举例来说,当时有一种现象——“儒家不愿持宪”,就是有些儒生不愿当执法官,有杀气。但狄仁杰曾担任大理寺丞、御史等法官,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都非常擅长破案。他不受教条的束缚。如果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不做实际的工作,你怎么能在水火中救人呢?狄仁杰一生中从未遇到过任何事情,但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他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狄仁杰一生遇事除了能把握事情的“度”外,更明白做人要坚持底线不放松。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大行酷吏政治,也没能幸免,被投入监狱,酷吏威胁他,让他承认谋反,说这样可以免死。狄仁杰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承认,只有保住自己的生命,他才能有机会翻身。然而,酷官们看到他软弱,让他成为“污点证人”,诬告另一位大臣,这突然触动了狄仁杰的底线:自我污染是可以的,你让我诬告别人,做不到!于是狄仁杰选择了自杀,头撞柱,血流满面。人倒没死,但酷吏们都吓坏了,再也不敢为他难了。作者:于庚哲
狄仁杰宁自杀不诬告狄仁杰宁 血流满面吓坏了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