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贡献: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水平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本书以中国文字的起源为指导。从《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无韵离骚”、“史记”、魏晋三曹、“竹林七贤”等文人的诗歌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为读者解读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不要快速跳到唐朝。从汉到唐,世情纷乱,我对魏晋文脉的梳理大致分为“三段论”———
@ 不管你喜不喜欢,曹操是第一个在战争硝烟中继续文脉的人。我曾经在丛林边的那个家庭写道:“曹操很难成为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但他并不难成为文化巨人。“我还将诸葛亮与曹操相比,他写了一篇感人的散文。结论是:“任何《中国文学史》都很难想象曹操,加入诸葛亮也很难想象。”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已凝固,但他在文学上缺乏身份。然而,当每个人都知道那些已经成为中国熟语的诗歌来自他的手笔时,他们常常感到惊讶。哪些熟语?比如“老马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怎样才能解忧,只有杜康”;“青青子金,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界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中”...还有描写乱世场景的著名诗句:“白骨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些作家能让自己的句子成为千年通用?可能有三四个,不多,渗透程度似乎没有他广。更重要的是等级。经过比较,我曾经说过,诸葛亮的文句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是宇宙的生命。不用说诸葛亮,即使在文学史上,还有多少人能用如此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生活?而且从我特别看重的文学本体来看,有多少笔墨像他一样干净、简单、简洁?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被称为作家的儿子,曹丕和曹植。在父子中,文学地位最低,最终成为皇帝的曹丕在几千年的中国皇帝中排名第二。第一个是李煜,以后会发生什么。在三国时期,血腥的战略是任何军阀都不可或缺的。中国文人对曹操的恶评主要是出于“断绝刘汉正统”的一个基点。但是,如果我们从宏观文化的角度来看,谁真的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强烈地继续了中国文脉呢?这是“三段论”的第一段。
第二段,曹操书记阮宇生了一个叫阮籍的儿子,接过了文脉。挺直接的,但是已经有了悬崖般的“代沟”。比阮籍小十几岁的季康,加上一些文人,通常被称为“魏晋名士”。其实真正得脉的只有阮籍和季康。
这是“后英雄时代”的文脉漩涡。史诗传说以恐怖腐败告终,文士们从离经之议、忧生之痛走向虚无避世。人生边缘的挣扎与探索,使文化感悟告别正统,向更危险、更深刻的角落释放。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看似主脉已散,却四面奔腾,气势磅礴。当然,繁荣是气质,而不是作品。当时留下的重大作品并不多,但却为中国文人在血泊和奢华之间的人格自信提供了许多模式。
揭秘:曹操为延续中国文脉做出了哪些强有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