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长期以来,中国功夫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影视导演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的名片。在武林生态中,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武林历史上的“一代大师”是什么?
少林派:刚柔兼济,以刚为主
少林派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命名。
根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籍,南北朝时期,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499年),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对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句话是各种经典,但与历史事实不符。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只是一个传说。
历史上,在达摩之前,北朝寺庙的武术氛围已经形成。宋山少林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5年),最初是为西部地区的僧侣(也被称为佛陀)而建造的。后来,达摩来到了寺庙。虽然达摩创立了禅宗,但他并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侣练习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发展始于隋唐时期。隋朝末年,世界陷入混乱。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僧侣被邀请帮助,活捉王仁则,迫使王世充下降。这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电影《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登基后,他奖励了13位僧侣。少林寺再次繁荣起来,少林武术开始繁荣起来。
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富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益突出,到明代就形成了少林“以争夺世界”的威望。明嘉靖时,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日,天启五年(1625年)建立“少林观武碑”,成为世界武林之宗。明朝后期,少林武术逐渐从棍法转向拳法,吸收了许多民间拳种,融合了世界武术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以刚柔为主的少林派。清朝康熙时期(有人说是雍正时期),朝廷焚烧了少林寺隐藏反清义士的“叛逆”,严禁民间武术训练。少林武术已转入地下状态,成为南少林的一个分支。
武当派:静制动,柔克刚
根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南墓志铭》,武当派是宋人张三丰创作的。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叫他去北京,遇见小偷。梦中,元帝授他拳法。第二天,张三丰独自杀了100多名小偷,于是他创立了一个家庭拳击学校。
历史上的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是他的名字,邋遢,也被称为邋遢的道士。他在道教传说中非常有名,所以他被提拔为武当派的祖先。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而不是历史的真实。
虽然唐代武当山开始建设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是在明代。明成祖朱迪登基,崇尚武当道教,调动农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他在武当山修建了33个建筑群,被称为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仍在武当山紫霄宫正殿梁上、圣王御驾十二年修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有“一柱擎天”四个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供奉张三丰铜铸镀金坐像。在这个黄金时代,武当的武术门派也产生了。
武当派的功法强调内功修炼,注重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柔,以呼吸为主,用短手。不主攻,但也不容易被侵犯,犯了就立仆。
少林功夫蕴含着佛教的慈悲,而武当功夫则起源于道教。老子说“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谈“逍遥游”,使武当功夫具有浓厚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比如招式的表现很有诗意:迎风铁扇、弃物投先、顺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等。;另一个例子是武当派纯阳拳的拳法: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连续穿连,踩肘,运气好,慢慢快打,环套八法。一方面是内功心法,另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姿态,荷花、微风、流水、飞云,让人仿佛想起了武当道境的空灵与清仙之气;动作左右摇摆,绵绵不断,仿佛让人想起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神秘,以及天地开始时荒芜混乱的自然力量。
峨眉派:也柔亦刚,如玉树临风
峨眉派、少林和武当是中土武功的三大宗,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峨眉派的名字是从峨眉山开始的,峨眉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
峨眉最初是一所由女性创作的武林门派。起初,它被称为玉女拳法。后来,它被命名为“蛾眉”和“峨眉山”的双重含义,因为它的祖先进入了佛教,也被称为“蛾眉”和“峨眉山”。峨眉派的功法介于少林阳刚和武当的阴柔之间,内外兼备,长短兼备,善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融合了少林、武当等家族的优势。从宗教渊源来看,峨眉亦僧也道,以道姑为主。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郭靖幼女郭襄爱杨过,尊重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云游世界,从而畅解胸中的块垒。后来有机会听觉念诵《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到灭绝师太,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都是道姑。
@ 峨眉派的很多招式也有女人的颜色,比如拳头里的一朵花,斜插一枝梅子,裙子里的腿,倒踩莲花等等;另一个例子是剑术中的文姬笔、索女掸尘、西子洗脸、越女追逐灵魂等。发夹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完全是女性的姿态。峨眉派的著名武器峨眉刺,又称玉女发夹,也是由女发夹演变而来的。峨眉派的特点是刚柔,如玉树临风,是众家武术中的一种优美姿态。
南拳:步稳,拳刚,势力强
南拳是明代以来在南方流行的一大类拳击的总称。据说它最初来自南少林,并在明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拳击系统。南拳的特点是稳定、强壮、强壮、跳跃少、拳头短、擅长抄袭、声音和精神力量。
以广东南拳为代表的南拳种类繁多。广东南拳也被称为“五大名家”。他们是:洪拳,起源于少林寺,据说是洪熙官创造的。洪熙官原本是福建漳州的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后来洪拳传到广东,是南拳最大的一个。据说刘拳是刘三眼创造的,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创造的,流传于雷州半岛。由福建南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创作的蔡拳,后来在广东中山等地流传。据说李拳是由福建南少林寺僧人李色创作的,广东新会人李友山教授的;广东惠州李应辉创作的,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流行。莫拳,传说是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创造的,一说是莫达士创造的,后传到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到珠江三角洲。
五大名拳大多来自福建南少林,与洪门天地有关。它们不仅是武术派,也是非常活跃的江湖派。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包括蔡立佛拳、虎鹤双形拳、咏春拳、侠义拳、白眉拳、佛教拳等。
揭秘:那些被写入武林历史的一代宗师名门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