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魏延是一个刚强有力、相当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又有叛逆任性的缺点。

蜀汉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刘备是主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将军并立。魏燕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得到了更多的控制,他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无数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为开国元勋中唯一的将军,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刚的自矜,目中无人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他以西汉开国元勋韩信自许,全心全意领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而且,他确实提出了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使他经常感到不那么骄傲,抱怨诸葛亮,甚至认为诸葛亮太胆小,“叹恨自己”。只是因为害怕诸葛亮,他不得不有顾忌。另一方面,同事们处处给他三分,但杨毅不买他的账,总是和他争论,当然会引起他的不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实际上“像水和火”。“每次并坐争论,延迟或举刀拟仪,仪器都会哭泣。“(《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因病去世,由杨仪统兵撤退,要求他断绝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不满,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当前的敌人,三军失去了新的指挥官,迫切需要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不得不与杨仪见面。不管魏延能给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怒忘大局的行为显然是非常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 虽然他一直“善养士卒”,但此时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都散。"(魏延传)魏延突然变得孤家寡人,不得不带着儿子逃跑,终于失去了老命。半辈子的名声,毁于一旦,铸成千载悲剧。

魏延死后七年,主延熙四年(241),蜀人杨戏《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几句评论: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

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和,忘节言乱,忘节言乱,

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这句赞扬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感叹他不能从头到尾,指出根源在于他“不和谐”的性格。这个评价比较公平。@ 有理由说魏延没有背叛蜀汉,但也有理由说他的悲剧是罪魁祸首。

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孔明说:“吃其禄杀其主是不忠的;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是不公正的。我觉得魏延脑后有反骨,久而久之就会反骨,所以先斩之,以绝祸根。”...古人一直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后人批评诸葛亮用人过于挑剔。其实两者都不一样。仔细分析魏延一生的所作所为,其成败主要与他的性格弱点直接相关。

一是不善于与教练沟通,以开诚布公获得理解和支持,充满抱怨,抱怨,不公正溢于言表,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魏燕和诸葛总理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分歧,但他没有主动与诸葛亮沟通,解释战略计划的原因和优势,说服领导,寻求理解和解,或保留意见,服从整体情况,等待机会,让时间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是无原则的抱怨、嘲笑和不负责任的诽谤,难怪会引起诸葛亮的动机和性格怀疑。

二是不善于处理与同事的关系,维护内部团结,孤傲、竞争、傲慢,缺乏团队精神。魏延和陈式两人因不听诸葛号令大败而回来,孔明说:“谁失去了军队?“陈式不听命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公式说:“魏延教我这件事。两个人互相抱怨,互相指责,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过去的友谊无影无踪。有功相争,有相推,哪里有同事之间的友谊,怎么能不让人质疑他们的性格呢?怎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尽管魏延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蜀国和军队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他们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说话不注意谨慎,做事不注意策略。他们担心得失,逃避错误,任性,难以在群众中树立威望。“自我完善,经常有平静的心,抱怨”(董云宇)

第四,我们不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任意行动,自私过重,最终造反亲离,留下永恒的仇恨。诸葛亮死后,蜀国本应真诚团结,同舟共济。然而,魏延对诸葛临死安排的杨仪统军不满,公然违反了自己的命运,导致宰相的骨头不冷,蜀国首先发生了内讧。

魏延的所作所为让诸葛亮对自己的性格产生了怀疑,担心身后没有人能约束他。此外,魏延与同事的不和谐关系和人们对魏延的不满让他知道魏延不受欢迎。他怎么能轻易把权力交给这样一个责任心不强、傲慢、坦率、口无遮拦、无法容忍的人呢。@ 魏延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是他自私、狭隘、随意的性格,正是他自己扼杀了自己优秀的才能和能力。不仅要求环境适合自己,还要主动适应环境。否则,魏延的悲剧今天会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诸葛亮作为指挥官,对魏延善的开始和结束的悲剧也有一定的责任。

@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真的不如刘备。刘备活着的时候,虽然手下有很多好将军,但他一直把魏延当成特达的杰出人才,委以任,让他长期守卫汉中,屏障益州。至于诸葛亮,虽然北伐期间很少有好将军,但几乎没有人与魏延杰作战,但他对魏延总是不那么放心。他既不认真考虑魏延的重要建议,也不愿意让魏延分兵。这种保留的用人态度,自然会让骄傲的魏延觉得不开心,无法充分发挥他的热情。可悲的是,诸葛亮和魏燕没有私下抱怨。他的忠诚、勤奋、光明、自律、奖惩公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还更加注重选拔人才和任能,培养了一些人才。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他严格的自律。在衡量和使用人才时,他不知不觉地更喜欢那些稳重、温顺、谨慎的人;对于那些有才华、有锋利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有突出优势和明显缺点的人来说,他们总是不太喜欢那些在提出意见时抱怨的人。他们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魏燕就是这样。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这是片面的,诸葛亮不如刘备。

@ 在处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时,诸葛亮虽然“珍惜仪之才,常恨魏延的勇气”(《三国志·蜀书·杨仪传》),但从未采取适当措施。看到他们从日常意气之争发展到尖锐对立,“如水火”。虽然他主观上“不忍心偏离”,但由于魏延常在前锋面对敌人,而杨毅一直在身边工作,他对两人的依赖程度实际上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如果他们把魏和杨叫到一起,把他们的正义和未来放在一起,他们的矛盾至少可以暂时缓解,即使他们不能松懈地解决。不幸的是,诸葛亮只找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来安排后事,却把魏延排除在外,只留给他一个“断后”的命令。魏延作为一号将军,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魏、杨矛盾的激化,不得不说与此有关。


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东吴四英将军之一:鲁肃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
  •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每个人都认为鲁肃是一个胆小的人。在草船借箭和东风舌战群儒家思想是诸葛亮的追随者,在单刀会议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