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并不是历届状元都有清晰的记载,也不是考上状元那一刻的风景就能保证以后生活的顺利进行。唐代落第学生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出名千年,但那一年的状元却不记得了。事实上,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都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任何成绩。科举状元更多的是为了当官,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政治家的身份出名,则需要特殊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人政客那么多,单纯以政绩闻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数量很难比较。
大诗人王维德的状元也取决于公主的携带
王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事实上,王伟也是状元。然而,王伟的状元来自“活动”。刘先澄介绍说,唐代的学者不容易参加考试。王伟听说当代著名学者张九高也计划参加考试,并以太平公主的名义收到了一封推荐信,呈现给长安的考官。王伟担心自己在长安的考试排名,所以他去找齐王想办法。
岐王让王维精心修饰后,带他到九公主府,说是献酒乐。王维演奏了一首悲伤的《郁轮袍》,让已经喜欢王维长相的公主更开心。岐王趁机说,这是一个学者,不仅通过节奏,而且诗歌也是无与伦比的。公主更加惊讶,立刻要求王维阅读诗歌,这一阅读更加惊讶,原来是她平时喜欢阅读的诗歌,还以为是古人的杰作。公主立刻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在贵宾席上,王维也大施个人魅力。看到时机成熟,齐王漫不经心地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公主也同意“努力工作”王伟长安考区的名字。回头一看,公主把京兆府的考官招到府里,让女仆传话,把解决办法换成王伟。就这样,王维成了上解头,然后在第二年春天的省考中被指定为状元。
唐宋八大家居然没有一个是状元
唐宋八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然而,在这群人中,除了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苏迅没有科举名气,其余的都是进士,而不是状元。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嘉佑二年的进士。苏轼两兄弟的才名,当时考官之一欧阳修早就听说过了。据说在殿试期间,苏轼的策论文章得到了详细官梅尧臣的赞赏,并立即呈现给考官。欧阳修一气读过,又惊又喜,很想评为第一,但转念一想,觉得这篇文章很像曾巩写的,曾巩和欧阳修有师生之间的友谊,为了避嫌,欧阳修并没有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位,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也许有读者会问,殿试不是皇帝的名次吗?事实上,考官会先把文章排序,把前10本书呈现给皇帝,然后皇帝会决定是否要移动排名。
由于唐宋科举制度略有差异,唐代的进士需要经过官员部门的考核才能成为官员。这项考核还涵盖了公文、书法、言语、外表等方面。据说韩愈考上进士后,因为个子原因,等了十几年才开始当官。
大文人陆游因秦桧而失名
陆游的故事有一丝叹息。陆游天生爱读书,从小就有“扫胡尘”、梦想“清中原”。28岁时,陆游到临安参加考试,秦桧的孙子秦迅也参加了考试。本来秦桧想教考官陈之茂把孙子放在第一位,但由于陆游的文章太好,陈之茂没有听秦桧的安排。秦桧一怒之下,取下了陆游的卷子,陆游不说夺冠,连进士都不是。然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迅也没有获得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夺得。后来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政。没有科举功名不好当官,当权派又给陆游补了一个进士功名。
历史上,唐宋八大家都是状元:陆游因秦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