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武帝司马炎真诚地向尚书令张华请主意:“谁能托付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佑。”
司马炎太伤心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心中最害怕、最讨厌的人,就是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佑是司马昭的第二个儿子。景帝司马师从未有过儿子。文帝司马昭把司马佑传给了他的兄弟。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他的兄弟掌权。他经常拍他的座位说:“世界是景帝的世界。我替他拍摄政治。一百年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
桃符,司马攸的昵称。
可想而知,司马炎听到父亲这样说,心情多么不安,多么愤怒。
司马昭犹豫了很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世子地位。
四年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去世了。临终前,她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作为兄弟,你应该好好对待他,不要忘记我的话。”
王太后没有看走眼睛。在她死后的15年里,36岁的司马攸死于悲伤。
司马攸兄弟十二年了。王太后去世时,司马攸才二十二岁。司马炎成为皇帝后,司马攸一天比一天成熟,低调谦逊,爱读书。他是西晋家族的圣人。
与他相比,司马炎的皇位继承人和儿子司马忠是著名的白痴。
从理论上讲,司马攸继承王位没有障碍——他是景帝的继承人,而景帝是宣帝司马懿的长子。根据原因,王位应该是司马攸;即使抛开景帝不谈,司马攸作为弟弟继承王位也是史无前例的。王子是白痴,国赖长君。司马攸当皇帝是对的。
在《晋书》中,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视为奸夫。
张华、羊秀、任恺等与他们敌对的人,在《晋书》中,这些人大多被视为忠臣。
双方成为朋友,互相攻击,从宫殿上争吵到宫殿外,设置陷阱,设置陷阱,制造麻烦!
讨平吴国后,司马炎将吴主孙浩宫5000多名妃嫔和宫女视为全部,导致洛阳后宫人数飙升至1万多人。人太多也不好。司马炎的眼睛五颜六色。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每天坐羊车。羊车停在任何美丽的房间前,她都会在那里过夜。宫殿里的人们知道他们的命运寄托在那些拉车的羊身上。他们学会了放羊的能力,在房间前插竹枝和盐水来吸引羊。
皇帝的精神和身体一天比一天委屈,就这样无节制的夜晚笙歌,春宵苦短。
太康三年来,皇帝对张华说:“谁能寄托后事者?”与其说他想征求张华的意见,不如说他想让张华表明自己的立场。结果,张华站错了队,他无情地把他贬到了幽州。
张华被贬,那朝中其他朝齐王的人该怎么办?
荀旭一肚子坏水,他建议皇帝引蛇出洞:“陛下命令齐王回封国观察朝臣的反应。”史书上说:“皇帝认为这是真的。”。
于是,太康三年十二月甲申,皇帝下诏,让齐王司马游回封国。
诏令一出,举朝哗然。
皇帝的叔叔扶风王司马军拄着拐杖跑到宫殿,要求皇帝恢复他的生命。随后,征东将军王浑、中央护士杨秀、王济、甄德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司马炎不仅应该生气,还应该害怕。扶风王司马军是宣帝的儿子,在关中有很高的威望;征东将军王浑是攻打吴国的英雄,手里拿着重兵;中护军杨秀是外戚重臣,带领首都洛阳的禁军;王济和甄德是女婿。这些人要搞政变太容易了。
这时,王济、甄德又出了昏招,分别让妻子常山公主和长广公主到宫里哭。
眼泪只能打动女人的心。两位公主去找皇帝哭。常山公主还是个瞎子。哭起来肯定不好看。皇帝被他们哭得烦死了。他越来越下定决心让齐王回封养老。
群臣与皇帝廷争面折时,暴风眼中的齐王有什么反应?
据史书介绍,甲申诏令下达后,齐王“不开心”。
千载之后,我们无法猜测齐王微笑的眉毛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思。
也许,他真的只是感到难过;也许他真的隐藏着野心,在沉默中等待众意逼迫皇帝就范。
在纷扰之间,太康三年即将结束。
瑞雪初降,天地静止,这是折梅看雪的好时机,再为一些俗事争吵不免烧琴煮鹤,收拾过年吧。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元日的朝会照常举行。正月晦日,皇帝带领众臣到洛水划船,绿波徐徐,春枝袅袅,新鸟歌唱,心旷神怡,但众臣中没有齐王佑,听说他病了。
二月,皇帝又增加了济南郡为齐王封地,为齐王设置了宣悬之乐、六义之舞、黄岳朝车乘舆等物品。
这可以看作是皇帝最后的耐心。宣悬之乐、六义之舞、黄斧朝车,只有被命令出征的诸侯才能享受。皇帝的恩威并施似乎是铁了心。
齐王上书说自己病了,要求解除官职,去崇阳陵为父母守陵。
皇帝不许。
齐王亲自走进宫殿,向哥哥求情。皇帝越看越觉得弟弟不像病人。这时,他铁石心肠,心里想着“你很快就从我眼前消失了”。
结果齐王如他所愿消失了。入宫后的几天,齐王病情恶化,吐血几升,死亡不治。
凶信传到宫中,皇帝突然醒悟,原来弟弟不是在耍花招,耍小聪明,他真的病了!
司马炎哭了起来。那一刻,皇帝想到了他哥哥的善良,他哥哥年轻时的聪明可爱,他哥哥成年后的尊严和谦逊,他父母临终前的劝诫。
皇帝如此真诚地哭了起来,直到侍中冯寒冷地说:“天下归心齐王,他的死是国家的福气,陛下何必悲伤!”
皇帝突然停止了眼泪,脸上露出了冷冷的笑容——我沉浸在我虚假的悲伤中,扮演着一个失去爱兄弟的悲伤兄弟的角色,你不能让我再假装一会儿吗?
随着齐王的去世,十多年来喧嚣的皇嗣问题尘埃落定,白痴王子司马忠坐在储君的位置上。
三百年后,写《晋书》的唐朝历史学家遗憾地假设,如果齐王不死,八王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然后五乱华、南北三百年的分裂就不会到来。
但也有人说,如果齐王不死,内乱会提前十年爆发,齐王的死消弥了一场分裂,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
司马炎和司马攸:谁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