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而至。他们的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相信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国家,其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和语言习俗与欧洲不同。传教士很难教这样一个东方大国。
在实践中,利玛窦探索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即用学术敲门,用西方科技吸引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的支持,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按照这种方法,传教士不仅进入了中国,也进入了法庭。他们受到崇祯、顺治、康熙等明清皇帝的重视和礼遇,与中国学者密切交流,不仅打开了天主教传播的大门,也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汤若望是这些传教士中的著名人物。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原名约翰 Adam Schall-von Bell。在他来到中国之前,他在欧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研究了天文学和数学。1619年抵达澳门,1622年进入中国大陆,在中国生活了47年。
明末,进入华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知识。中国士大夫徐光启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和研究,采用西方新法计算,效果极佳。因此,徐光启奏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协助修订历法。崇祯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并在北京宣武门设立了历局。传教士邓玉函、龙华民等人均进入历局工作。邓玉函死于崇祯三年(1630)。汤若望在徐光启的推荐下,离开陕西来到北京,进入历局。唐若望与徐光启、罗雅谷等人合作,翻译西方天文学作品,制作天文仪器,修订历书。
不久,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杀,北京一片混乱。唐若望留在北京。清兵入城时,摄政王多尔根命令内城所有居民迁往其他城市,供清兵驻扎。为了教堂、天文仪器、书籍和资料的安全,唐若望冒着生命危险,要求留在原地,并简要介绍了他的传教和教育工作。
清代大学士范文程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知道天文历法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为表明“新朝定鼎,天运已新”,清廷需要准确观察天象,颁布历法,以新天下耳目。以范文程为媒介,汤若希望进入清朝宫廷,修订历法。经公开验证,清廷确认汤若望的历算准确无误。他们不仅使用了唐若望根据西方新法修订的历书,将其命名为《时宪历》,还任命唐若望执掌秦天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任何重要官职的西方传教士。
从此,汤若望步入清朝仕途,为清朝皇帝司天,将天主教在华传播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若望以其渊博的知识、出色的工作和对皇帝的忠诚赢得了顺治皇帝的尊重和礼貌。除了执掌秦天监外,他还被授予太常寺卿和通议医生的称号,然后授予政府使命,进入正品。可以说,青云直上,恩宠已极。
汤若望创造性地实施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从顺治八年到十四年(1651―1657年冬天,他不仅成为顺治皇帝周围最受欢迎的老大臣,而且与顺治皇帝建立了亲密真诚的个人关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个流行的故事。
年轻的顺治皇帝亲切地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可亲可敬的尊者、长辈、爷爷。),必要时不仅允许“玛法”随时进宫拜访,还多次亲自到博物馆向他求教。仅在顺治十三、十四年间,就有24次亲访。汤若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问上循循善诱,在国事上忠言直劝,使顺治皇帝倍感可亲可敬。汤若望有很多建议和建议,对顺治皇帝很有帮助。
汤若望全心全意为顺治皇帝效力,其目的是争取顺治皇帝皈依天主教,或使顺治皇帝对教会有良好的印象,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开辟广阔的道路。因此,汤若望利用一切机会巧妙地传教顺治皇帝。他的痛苦并非毫无效果。
从顺治皇帝在这一时期的一些言论和行动中可以看出其影响。此外,顺治皇帝对汤若望的热爱不断升级,对汤若望所代表的西方西方教学表现出明显的青睐。顺治十年(1653年),被授予“通玄教师”荣誉,并发布了一项法令,赞扬汤若望。顺治14年(1657年),被授予北京天主堂纪念碑和皇家纪念碑,并授予教堂牌匾“通玄佳境”。
然而,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这种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文化作为当地文化具有深厚的遗产和优势,在清朝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必须以儒家理论为指导,决定了顺治皇帝最终选择了中国文化。就在汤若望受宠最隆的时候,顺治皇帝确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顺治皇帝在《通玄教师》和《御制天主堂碑文》中解释了他对汤若望加官进步的原因和目的,并表明了他对天主教的态度。
在给汤若望“通玄老师”的命令中,顺治皇帝没有提到宗教问题,而是充分肯定了汤若望的治历之功,明确指出:“我承天眷。定鼎之初,顾尔的名字为我修建了清朝的宪历。至于成功,可以说是勤勤恳恳。在《御制天主堂碑文》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可以看出,顺治皇帝毫不犹豫地奖励了唐若望,主要是因为唐若望在明清时期修订了应天顺时的历书,以证明清朝是顺天而治的。因此,顺治皇帝应该重用唐若望,加官升级,以表彰他对清朝的杰出贡献。至于天主教,顺治皇帝在《御制天主堂碑文》中明确宣布,他只相信孔孟儒家理论,强调中庸之道。天主教是一种西方宗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顺治皇帝在碑文中指出:“如果你想进入中国,已经几十年了,你可以守教奉神,肇新祠堂,敬慎清洁,永不渝,孜孜不倦,真诚可贵。没有不尊重他们的人。” 这说明顺治皇帝认为汤若望的敬教精神可以借用于忠君思想。他希望清朝官员以汤若望为榜样,忠君尽职尽责。这就是他表彰汤若望的目的。
揭秘:传教士汤若望为什么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