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最早的传教士之一是16世纪最著名的利玛窦。继利玛窦之后,德国耶稣会士汤若希望在17世纪初带着对东方的幻想来到中国的明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变化,他甚至目睹了明清朝的变化。几十年来,汤若望一直从事历书的编纂和整理,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清军入关后,汤若望被顺治皇帝接受。他的知识深深打动了清朝皇室,包括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许多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
大臣奥拜讨厌汤若望等传教士受宠。奥拜认为,听太多西学会动摇清朝的传统基础,所以汤若望除不外。于是他和反对西学派的大臣联合起来陷害了汤若望。因为刚登基的康熙小皇帝还没有完全控制政府,所以他救不了汤若望。直到孝庄太后出来,汤若望等西学者才走出监狱。
然而,从鳌拜可以看出,清朝的绝大多数大臣都害怕西方和传教士。虽然康熙皇帝沉迷于西方科学,经常仔细研究,鼓励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允许传教士传教,但他的儿子雍正皇帝讨厌传教士,甚至把传教士赶出中国,杀害了大量的西方学者。
雍正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福建一起教会案件。雍正元年(1723年),福建省福安县一名生员教徒突然弃教,向政府投诉,声称教士修建教堂,赚了很多钱。教堂里的男女混杂在一起,真的毁了风气,侮辱了温柔。对于封建传统礼教非常严格的古代社会,男女一直不可逾越,但西方教会没有这样的限制。西方主张的民主思想和人人平等挑战君主权,是动摇清朝国家的基础。雍正皇帝越来越觉得传教士有无形的危险。经过几次思考,他终于下令驱逐全国传教士。
雍正驱逐传教士逐渐进行,手段得到缓解。他的驱逐理由是西方传教覆盖面积过大,涉嫌意识形态侵略,也阻碍了其他宗教的发展。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应该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在康熙皇帝统治期间,罗马教皇于1715年发布了禁令,禁止中国教徒尊重孔子和祭天。康熙皇帝非常生气,所以他命令只有承认中国礼仪的教士才能留在中国,这意味着与罗马教皇抗争。作为康熙帝的继承人,雍正帝自然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方。
雍正帝不得不担心的另一件事。由于西方传教士所宣传的思想是反封建和反专制的,许多民间组织以西方学习的名义策划反动活动,这让清廷感到不安。因此,传教士驱逐活动迫在眉睫。
由于种种原因,雍正帝决定驱逐传教士。就这样,西方传教士逐渐从中土各地消失,广州只有活动。一些留在南洋的传教士通过经营新闻报纸站稳了脚跟,但他们再也不敢以传教的名义游览中国。清朝也从雍正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这无疑加速了清朝的落后和灭亡趋势。
为什么雍正皇帝诏令驱逐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