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传说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创造的阵法。据说诸葛亮在御敌时,用乱石堆成石阵,按藏甲分为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万端,可挡十万精兵,算是无敌阵法。据说诸葛亮的“八阵图垒”位于永安宫南江滩,位于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别墅和小鲁别墅村。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八阵图村”早已面目全非。
虽然诸葛亮的八阵图很有名,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非常简单。虽然后世的军事家也继承和发挥了它,但很难说它有多真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没有“八阵图”一章。在晋朝,皇帝命令他独自学习诸葛亮的兵法,但很难说他是否学会了。
看《三国演义》,发现“八阵图”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让敌人像迷宫一样找不到死门外,似乎还有六丁六甲的神力。在《杨家将》等评书中,也有很多阵法,但似乎是提前找个地方布阵,等敌人来破,敌人要不来破,那阵也不能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黄蓉似乎也点击了八阵图的技巧,但金庸仍然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迷宫。虽然几堆土堆有效,但如果它们被踢坏了,它们就会被打破。
作者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这个八阵图,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战斗队形”。晚上没事的时候,我会再做一个胡乱的猜测,就像你一样。
[img]122520[/img]
@ 既然八阵图叫这个名字,那一定是“八阵”,也就是八种战斗队形。不能理解为大方阵,里面有八种变化。在战斗中,敌人被允许进入包围圈进行战斗。虽然也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要布置一个八面埋伏阵,兵力太多,操作不方便。
第二,八阵图可以理解为战斗编制的八种队形。这八种队形应分别适用于进攻、复制、撤退、行军、驻扎、休息等任务。在大战中,每个团队可以根据战斗需要相互配合,并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形状,以达到最佳效果。
@ 队形的安排方法应充分考虑各种武器的使用和人员的协调。例如,每队安排几名长枪手、几名弓箭手、几名牌刀手、几名步兵、几名骑兵等,在不同的队形中,每个人都在哪里,完成什么任务等。
第四,使用这种八阵图必须依靠熟练的训练、严格的纪律、高效的沟通和灵活正确的指挥。
第五,这种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让一个士兵顶上几个士兵,一个箭顶上几个箭射,同时让士兵劳逸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发挥效率。
第六,这种阵列方法,设计难度不应该太高,有一个高智商知识的人足以设计成功。难度应该在训练和使用中,使数万甚至数十万人能够掌握这些队形变化技能,能够在战斗中认真使用,并听从命令,应该更困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般的将军,即使有这个阵列,也必须花一些努力。
第七,看看诸葛亮自己的实践。在他的军队使用后期,八阵图的力量似乎发挥到了极致。魏兵根本不敢出来打仗,但他会输。然而,八阵图的力量似乎局限于积极的战斗和防守。对于那些等待并拒绝战斗的敌人来说,他们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诸葛亮当时改用了将军和其他手段,但司马懿没有战斗,他仍然别无选择。
第八,八阵图并不神秘。这是一种优秀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手段。它只能占兵法的一小部分,适合陆战对抗。诸葛亮的兵法不限于八阵图。他应该在其他方面有独特的研究。例如,当他攻击城市和与郝昭的陈仓作战时,孔明的手段非常丰富。我在这里不多说。
诸葛亮的指挥艺术:他的无敌八阵图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