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本人自然倾向于“出国”。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恢复祖先的事业”!正是带着这种心情,他从北京到天津,一步步走进了日本人为他计划的陷阱。
1918年,在北京,在各种角色表演的大舞台上,有一个孩子经常被忽视。他经常骑自行车,在锯掉门槛的巨大庭院里转来转去。他是清逊皇帝溥仪,躲在紫禁城里。
溥仪确实是一个不同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也是唯一一个三次成为“皇帝”的人。
溥仪第二次当皇帝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年,张勋带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到处喊“奉还大政”。当时北京满大街都喊着“清朝复辟了”,穿着清朝袍子的前清遗老遗少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头后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他们不失时机地赶到店里订购。而曾经冷清的紫禁城,也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小皇帝的心中,他无疑期待着复辟的成功。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张勋的“辫子士兵”与段奇瑞的军队作战时,一位太监告诉溥仪,皇宫里的关帝显示了精神。昨晚,他帮助张勋的军队作战,关帝的红兔马出汗了。溥仪急忙去看,说这是真的。
然而,12岁的溥仪和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一起开心了几天,情况发生了变化。段再次执政,“辫子将军”张勋和他奇怪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
虽然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还不是成年人,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了一丝希望:似乎世界上有很多人渴望复辟,他重新登上王位的愿望更加强烈。溥仪下定决心要带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把辛亥革命带走的东西拿回来!
对于紫禁城的人来说,1918年并不存在。他们称之为“宣统十年”。他们不在乎高高的宫墙外发生了什么。他们想到的是“复辟”这个词。然而,高墙外的变化正在发生。
[img]121247[/img]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在制造麻烦,各种军阀被杀,北京的政权就像一盏灯。溥仪一天天长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他很清楚,情况是如此复杂,为什么不找到外国人的帮助,而不是如此被动地生活呢?无论军阀有多强大,你都必须害怕外国人! 所以溥仪一心一意想出洋。
但是他知道,有了那一大群王公大臣的反对,想要走出宫殿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办法:与弟弟溥杰合谋,把宫中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以赏赐溥杰为名, 运到天津租界的房子里,以备将来逃出宫殿时充当资金。但不知是谁连夜放了一把火,把所有存放宝物的建福宫都烧干净了。事实上,在溥仪的内心深处,也许他希望火能烧得更大,能给他一条逃跑的路。此时,被高墙包围的紫禁城在他眼里就像一座监狱。他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24 年10 1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第一个行动就是驱逐满清小朝廷出宫。11 月5 日上午,北京警备区总司令鹿中林等人带领军警进入紫禁城,切断了宫殿与外界相连的所有电话线,然后直接前往储秀宫,发现溥仪正在与“女王”婉容一起吃水果,并在3小时内限制他出宫。溥仪狼狈地搬出了皇宫,回到了他的家乡——原来的醇亲王府。冯玉祥的行动客观上为溥仪第三次登上“皇帝”宝座创造了机会。溥仪刚出宫时,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为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他周围的人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从表面上看,他有很多选择。他可以顺应形势,放弃皇帝的尊重,诚实地成为一个有一些积蓄的普通人;他还可以希望支持他的军阀,在他们掌握政权后,恭敬地邀请自己回到紫禁城;他也可以按照原来的想法“利用外国力量恢复”,出国争取外国力量的支持。
溥仪本人,自然倾向于“出国”。他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恢复祖业”!带着这样的心情,他从北京到天津,一步步走进了日本人为他计划的陷阱。1931 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偷渡出津,到达东北,重新成为“国家元首”。奇怪的是,这个国家不是原来的“大清国”,而是莫名其妙的“满洲国”;“首都”不是沈阳,而是长春;溥仪不是皇帝,而是奇怪的“新国家执政”。
对于这种安排, 溥仪一万人不满意,但溥仪很擅长自我心理调节,他决定忍受委屈,把这个机会作为未来登上皇帝宝座的阶梯。1932 年3 月8 溥仪乘专列抵达长春,穿着西式礼服举行就职典礼。
这个“满洲国”既不是封建君主制,也不是民主共和制,而是被日本人称为“执政制”。其实说白了,溥仪根本没有“政”可执,他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日本人决定让满洲国实行帝制,并承认溥仪是“满洲国皇帝”。溥仪更感激的是,经过协商,他同意穿龙袍祭天!1934 年3 月1 日,溥仪穿着真正的龙袍,在长春郊外杏花村的“天坛”上举行了所谓的“古礼”。他身上的龙袍并不简单,光绪皇帝曾经穿过,在太妃身边珍藏了几十年,这次是专门从北京取来的。这是溥仪第三次当皇帝。这一次,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他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终于尝到了“真龙天子”的滋味。
事实上,溥仪当“满洲国皇帝”十几年,是他一生中最恶心的时期,他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院,溥仪作为证人出庭时,曾含泪“指责”日本人如何强迫和迫害自己,但没有人同情他。在他“统治”东北的十多年里,人们遭受了痛苦,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一天,正在逃亡的溥仪发布了所谓的“退位诏书”,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按照旧算法,今年他碰巧40岁 岁。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如何三次登上【皇帝】宝座?